乔河村的“变”与“不变”: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2025/08/07 10:2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白杨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通讯员 陶亚丽

  在两当县鱼池乡的群山环抱中,乔河村如一颗明珠镶嵌于河畔。这座始建于1941年的村庄,历经变迁,如今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传统村落”的新貌迎来八方来客。

  从昔日“望河兴叹”的穷山沟,到如今“靠河生财”的幸福村,乔河村十年间书写了“变”与“不变”的乡村振兴篇章。

  空间重构:公共资源暖民心

  夏日午后,乔河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院里,种植户郭向东正在翻晒小麦:“今年刚开始收麦,就收到乡里通知,说村委会大院能晒粮。往年占马路晒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鱼池乡绘制“晒麦地图”,整合村委会大院、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解决晒粮难题。乔河村专职化书记牛犇算了一笔账:全村56户种植户需300平方米晒场,党群服务中心开放,既解困又显民生温度。

  公共空间活化是“空间之变”的缩影:村里旧校舍改造成农耕文化展览馆,废弃的河边空地建成休闲小广场,让每寸土地都发挥出民生与文化价值。

  设施升级:传统村落里的现代生活

  “现在再也不怕冬天冻、夏天咬了!”村民郭玉琴展示着家中的卫生间,背后是乔河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17.5%到100%的跨越。作为示范点,村里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等“五大革命”,如今家家住新房、喝净化水、走水泥路。78岁的郭大爷感慨:“以前挑水走泥路,现在水龙头一开清水就来,河边还修了安全栈道。”

  沿着新铺设的木质栈道漫步村前河畔,仿古休憩亭点缀其间,清澈的溪水中七彩金鱼自在畅游。来自西安的游客张天泽感叹:“三年前我来过这里,当时还是碎石子路,现在村庄像个大花园,‘村在林中、林在水中’成了实景。”

  治理创新:村民成了村庄主人

  春节后的第一个“说事日”,乔河村委会里暖意融融,党员群众、产业大户、返乡青年围坐一圈,热烈讨论着今年的村庄发展计划。这是两当县“1234”工作法的实践。村民党玉明说:“大伙反映年味淡,乡上就组织了社火、村晚,热闹极了!”

  为了让治理更高效、更接地气,乔河村建立线上线下议事体系:线下每月召开民事直说会,线上开发“说事小程序”,让23名务工村民也能远程参与。返乡青年张伟对此体验深刻:“去年我家房屋漏水,在小程序反映后,干部当天到场,一周就修好了。”

  从“干部说了算”到“大家商量办”,治理模式的转变让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近年来,乔河村村民通过议事渠道提出的28条建议全部落地,涉及基础设施、文化活动、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产业转型: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乔河村入口处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路牌十分醒目,村里屋舍、绿树、清流构成美景,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荒河坝上少许田,杂乱无章旧房屋”的模样。村主任张占平感慨:“谁能想到,我们这个穷山沟成了旅游村!”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乔河村在保持传统村落风貌的基础上,引入了精致民宿、萌宠乐园、农耕具展、鱼塘垂钓等新业态。2023年,乔河村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两当县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村里按照“年年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思路,策划举办了玫瑰花节、踏春游、端午诗会等特色活动。仅今年玫瑰花节期间,就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带动村民增收近10万元。村民郭小军开起了农家乐,他说:“旅游火了之后,我的农家乐旺季每月收入能有8000多元,比以前种地强多了!”

  初心不改:变与不变中的坚守

  十年蝶变,乔河村的村容村貌、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变,但初心未改:发展路径从传统农业转向农文旅融合,带领村民增收的初心不变;治理从“干部主导”转向“村民自治”,党建引领根基不变;生活从简陋到便利,绿水青山的底色与村民淳朴的本色不变。

  从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到中国传统村落,乔河村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变化证明:乡村振兴既要“面子”靓,更要“里子”实;既要与时俱进求发展,更要坚守初心为民生。

  这座流淌着千年文脉、焕发时代活力的村庄,正以“变”的活力与“不变”的坚守,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