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蒋文艳 通讯员 杜莉莉 田亚飞
2025年上半年,榆中县经济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增速7.3%,增速位列兰州市三县五区首位,创下近5年最好成绩。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榆中县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力的强劲脉动。
从“黄土旱塬”到“四季菜园”
凌晨4时,定远镇高原夏菜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已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收购商李世伟的货车正忙着装载菜花:“我们每天都要采购新鲜的菜花三四十吨,销往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等地。”

作为兰州高原夏菜的发源地与西北最大的产地型集散中心,这里每天有上万吨蔬菜从黄土高原发出,奔赴全国乃至海外消费者的餐桌。
近年来,榆中县锚定“百亿级高原夏菜产业核心区”目标,在高海拔、少降雨的自然条件下闯出特色路径:创新构建“冷凉型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建成30个标准化示范基地与3个粤港澳大湾区供港基地,7万亩冷凉蔬菜基地成为东南沿海地区“菜篮子”的坚实后盾。通过“春提早、秋延后”的设施种植模式,当地将“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升级为可预期、可调控的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保障“净菜”品质,让昔日黄土旱塬蜕变为四季常青的“菜园子”。
数据印证着产业活力:今年上半年,榆中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0.52万亩,“榆中蔬菜”的品牌影响力正随满载的货车,向更广阔的市场持续延伸。
绿色转型点燃产业升级新引擎
走进兰州东城清洁智慧热源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护岸挡墙底板浇筑作业,挖掘机、压路机等机械设备轰鸣运转。
这个藏着“变废为宝”智慧的项目,通过波节板超导热芯磁悬浮热泵梯级串联加热技术,收集榆中钢铁公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联合华能兰州热电为主城区供应市政热水,是榆中县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典型案例。

“项目建成后,将为兰州市构建‘一城一网、一网多源、互联互通、互为互保’的供热格局提供便利,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河海集团兰州公司总经理王全胜算了一笔“绿色账”:项目投运后每年可节省12.3万吨标准煤,减少32.2万吨二氧化碳、1046吨二氧化硫、910吨氮氧化物及8.3万吨粉尘排放,为“双碳”目标装上“减排加速器”。
项目建设的热度不止在能源领域。榆中县环城西路雨污水改造工程已完成91%的工程量,工人正在给十字路口的管网“收边收口”。不久后,这里将告别“雨天积水、污水横流”。榆中县第四小学的工地上,最后一段围墙正在砌筑,室外地面的地砖铺设进入收尾阶段。今年秋天,该校将新增30个班级、1350个学位,不仅能有效缓解县城“上学挤”的难题,更能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今年,榆中县112个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42亿元,连续两个季度保持正增长。从绿色能源项目到智能制造产业园,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新兴产业培育,这些投资体量大、科技成色足、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正持续为工业经济“输血供氧”,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跃迁,让县域发展的绿色底色愈发鲜亮。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全县新认定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5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6家,完成企业数字化转型44家,全要素保障72家规上企业满产增产,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22年的3.1%大幅提升至23.1%,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招商引资同样势头强劲。榆中县累计开展88次精准洽谈,高质量亮相兰洽会、丝博会等平台,成功签约入库项目31个,总金额达98亿元,省外到位资金41.43亿元,为产业升级注入了源头活水。
榆中县择优储备各领域项目350个,总投资达343亿元,其中72个已推送申报“三类”资金,形成了“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好态势。通过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签约项目“加速跑”:签约即落地、落地即开工、开工即投产,以项目建设的“快节奏”推动经济发展的“高增速”。
从农业固本强基到工业绿色转型,从重大项目密集落子到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榆中县正以全产业链思维打通发展脉络,各领域齐头并进的向好态势全面形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