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陈功章 通讯员 王鹏 赵玉梅
在民乐县的广袤农田里,一场围绕马铃薯的“科技革命”正悄然进行。曾经依靠传统种植方式的马铃薯产业,如今在科技育种的推动下焕发新生。通过脱毒种薯、分子育种、智能栽培等现代技术,不仅产量大幅提升,品质也实现质的飞跃,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近年来,民乐县紧紧围绕种业强“芯”核心,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品种培育到生产模式升级、再到产业提效的全方位突破,让马铃薯真正成为农户致富的“金疙瘩”。如今,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年产量达50万吨以上,年加工能力达30万吨,已然成为当地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民乐县以品种培育为核心,推进马铃薯育、繁、试、推一体化,通过脱毒种薯、分子育种等技术,筛选推广优质品种,推动甘肃集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鼎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组建马铃薯产业联盟,与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累计申报专利14项,培育出甘农薯7号、鼎丰1号等多个新品种,进一步夯实了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基础。“与科研团队合作后,新品种研发效率大幅提升,甘农薯7号因产量高、品质好,备受市场青睐。”甘肃集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马宏国在接受采访时,对院企合作模式充满认可。
走进民乐县集华农业马铃薯脱毒苗科研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全自动培养基流水线,以及自动化种苗分盘栽培、智慧化喷灌施肥、智能化温湿度控制等先进系统。在这里,原原种繁育实现全过程自动化管理,不仅提升了效率,更保障了种薯质量。马宏国介绍:“过去靠人工经验把控,现在智能化系统精准调控温湿度,种薯质量更稳定,工人的劳动强度也降低了。”
与此同时,为提升马铃薯产业的机械化水平,民乐县深入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推广复式智能农机具,通过联合整地机、精量播种机等设备,实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6%,智能农机精准作业面积达6.54万亩,亩均节约劳动力10人至16人。种粮大户张建国感慨:“机械化作业不仅省工省钱,还提高了产量,收入大大增加了。”
马铃薯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农户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一颗颗“科技芯”马铃薯,变成了他们致富的“摇钱薯”,鼓起了钱袋子。六坝镇农户赵生说:“以前种的马铃薯都是自己吃,现在靠‘科技芯’马铃薯,每亩能增收上千元,都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从过去农民仅种植普通马铃薯用于自家糊口,到如今高标准建设的种薯繁育基地星罗棋布;从曾经分散粗放的种植模式,到现在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的集约高效生产;从单纯的初级农产品售卖,到精深加工产品丰富多样、营销网络覆盖全国乃至走向国际……民乐县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种业强“芯”战略,持续推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让这颗曾经的“土疙瘩”真正蜕变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