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通讯员 李春莲
盛夏陇原,高原夏菜进入丰收季。榆中田间的西蓝花带着晨露入筐,临泽冷链车间的蔬菜正发往粤港澳……丰收图景的背后,是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以“电靓和美乡村”行动为引擎,为高原夏菜全产业链注入动能,让“高原味道”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
电力护航 园区建设拔节生长
在金昌市永昌县红山窑镇高古城村,国网金昌供电公司台区经理穿梭田间,对永昌县海英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周边线路特巡,筑牢夏菜丰收的电力防线。田间无人机喷施农药,西蓝花、青笋等夏菜在高标准农田里如“手捧花”,成为合作社致富帮手。
高古城村产业涵盖高原夏菜、油菜、小麦种植及肉羊养殖,2024年人均纯收入17996元。随着高原夏菜名气扩大,生产规模持续拓展,实现“旺季有序、淡季不淡”。“2016年流转346.66公顷土地,如今建成标准化节水滴灌基地,供电公司功不可没。”合作社负责人董开茂感慨道,从种植、加工到储藏销售,电力需求全满足,让生产无后顾之忧。
近年来,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以“保姆式”服务夯实生产基础,为客户定制“一户一策”方案,打造差异化、低碳化、智能化服务模式。建立产业园区台账,提供“一对一”服务,累计走访蔬菜龙头企业560余户;明确台区经理“受理、报装、服务”一体化责任,定期巡检农时供电设施;依托“三网共建”,行政区划经理联农户、台区经理快响应,高效解难题。
电力加速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在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的蔬菜冷库内,工人将红笋、西蓝花分拣后送入保鲜库预冷。“日均进货800吨、出货500吨,菜商晚上装车,次日直达南方市场。”冷库负责人鲍璐楠说。

榆中县以“科技+产业链”驱动,建成112家保鲜库,总库容15万吨,冷链物流使保鲜期延至8天,损耗率下降30%。16万吨仓储能力加41辆冷藏车,构建“产地+冷链+终端”网络,实现从高原到“菜篮子”无缝衔接。甘肃康源现代农业园区的娃娃菜经超声波清洗、激光分拣后真空包装,直供粤港澳地区。
据了解,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已累计投资56.7亿元升级农配网,增强供电能力。针对夏菜基地等客户,深化“三零”“三省”服务,建立重点项目“三前一督”机制,办电时间平均压缩至5个工作日。2024年以来,高效处理需求3024件,客户满意度100%。
电力赋能 百姓增收幸福满溢
在张掖市临泽县新华镇明泉村戈壁农业示范园大棚内,自动喷灌机浸润菜苗,育苗设施完备。如今,甘肃在预制菜领域取得突破,冻干蔬菜、脱水蔬菜等产品不断涌现。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推动数字绿色用电,催生智慧业态。在示范基地部署智能电表和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与设备负荷,生成能效账单指导优化用电;推广LED补光灯、变频水泵,使灌溉效率提升30%。依托寒旱农业优势,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助力“甘味品牌”发展。聚焦“扩量、提质、延链、增效”,助力打造全产业链,培育特色鲜明的农业体系,组建企业联盟,发展循环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转型。

此外,利用营销系统数据开展“全天候”用能监测,通过电话“问诊”、上门“会诊”、跟踪“复诊”提供全方位服务。将数字化融入智慧电网平台,服务农业灌排、光伏等场景,助力节能降本。每年开展服务5879次,对9444个夏菜农灌台区和10133个机井进行“拉网式”特巡。
从田间到车间,从加工到销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持续发挥行业优势,以可靠电力供应和优质服务,为高原夏菜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让高原夏菜成为带动甘肃百姓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金疙瘩”,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