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白银高新区为园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2025/08/10 16:14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刘延海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通讯员 魏邦晟

白银高新区始终将人才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扎实推进固本开新“六项行动”与“人才赋能工程”,锚定“产业聚才、人才兴产”的良性循环,通过“四个打造”的成熟实践,实现人才与园区同频共振、共生共荣。

政策赋能,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

针对创新人才“高端短缺、集聚不足”的短板,白银高新区果断精简旧政策、系统扩容新体系,及时废止8类适配性弱、激励作用不明显的政策;围绕主体培育、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9大领域,出台《建设国家自创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及政策清单,让政策工具箱“干货”更足、“含金量”更高,构建起多元化、集成化的人才政策体系。秉持“先行先试”理念,先后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奖补办法》《科技保险保费补贴办法》《科创企业创新积分榜单》,首创“科技保险”“创新积分制”等金融工具,建立科研风险保障机制,帮助22家企业增信10.6亿元,有效降低科研团队创新试错成本,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线”转化。充分发挥博士服务团成员的专业资源优势,让挂职干部挑大梁、作示范,通过编制高新区服务导则、产业链图谱,打造DeepSeek智慧招商平台等举措,提升挂职干部与岗位的匹配度,推动专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精准施策,搭建招才引智“大舞台”

坚持招商与招才并重、引资与引智齐驱,采用“班子带队、部门联动、企业参与”的“组团式”招商引才模式,培育新大孚、时代瑞象、银石中科等链主企业14家,落地一帆新材料、夏氏鑫、同华电子等行业强链企业12家,新引进管理型人才52人、专家型人才172人,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带动一片”的集聚效应。积极搭建校地企合作“人才直通车”平台,通过引才宣介、企业进校园、就业联盟等活动,与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12所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围绕人才共育、成果转化、实习实训开展深度合作,认定就业实训基地3家。主动抓实稳就业、促就业工作,采取“社招+校招”“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联合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招聘信息,拓宽引才渠道,助力学子“毕业即就业”、企业“用工不发愁”。今年以来,承办“春风行动”“宏志助航”“一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等活动8场次,引进各类人才770余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1人、本科414人,专业人才与技能人才实现“量质双升”。

创新驱动,打造人尽其才“新高地”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破“全职引进”思维定式,推行“候鸟式”“周末式”聘任模式,创建材料领军人才焦树强“专家工作室”,3项成果直接“带土移植”至生产线。秉持“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引才理念,依托李慧玉、祝英等人才的“朋友圈”,柔性引进“西部之光”人才6人、长江学者1人,转化科研成果19项,显著增强高端人才“磁吸效应”。以产业牵引人才集聚、以人才反哺产业升级,实施5个省市级重点人才项目,引进教授级专家6人,申报发明专利15项,确定行业技术标准2个,人才承载力持续提升。发挥创新主体集群优势,大力实施科研人才、创新主体“双倍增”行动,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首批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引进创业导师、首席专家26人;西北师大白银创新研究院联合丰宝农化共建凹凸棒石成果转化基地,培养实用技术人才77人;中科绿色材料创新研究院2项领先成果在白银、金昌成功转化;联合高校科技园、科创企业、研究院等71家单位,发起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协作联合体”,发布科技成果11项,达成技术转化意向2项,“异地研发、白银转化”的飞地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优化服务,构建近悦远来“生态圈”

留住人才,既需事业平台,更需暖心服务。白银高新区坚持政策激励与服务优化协同发力,加快建设集科技、金融、教育、医疗等资源于一体的全链式“人才街区”,推行人才“住房优先保障、子女优先入学、医疗优先保健、政务优先办理”及专业服务体系“四优一专”机制,兑现人才住房补贴98.94万元,协调解决41名紧缺人才子女入学问题,通过办好“关键小事”,为人才扎根白银、干事创业吃下“定心丸”。依托“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提质增效年、全面提升年”行动,联合科技、人社等部门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开展“问计问需进企业、政策宣贯进企业、培训指导进企业”系列活动,通过“一站式”服务推动惠企政策“不来即享”,累计为31家企业争取“一万名”就业指标484个,节约生产成本1533.6万元,“人才安心留在高新、乐于投身高新、事业成在高新”的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目前,白银高新区先后涌现出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省领军人才5人、陇原青年英才4人、陇原人才10人、铜城青年英才23人、铜城人才148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