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万名师生暑期共上“行走的思政课”

 2025/08/11 17:06 来源:新华社

“咔嚓,咔嚓……”在江西省井冈山市拿山镇拿山村的一堵土墙前,江西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大二学生孙浩乐手握相机、盯着取景器,不停蹲下、站起,变换角度拍摄墙上标语细微褶皱、褪色痕迹等细节,额头上挂着细密的汗珠,短袖后背湿了一大块。

拍完照,孙浩乐抱着相机,快步来到老师和同学中间。众人看着照片,你一言我一语,有的手持纸笔,在关键处重重圈画,还有的分享着算法的原理与方向。

“我们以照片为‘底图’,用人工智能作‘画笔’,尽可能还原标语最初的样子。”孙浩乐说,他和老师、同学一起建立了标语字体库,并反复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再通过照片背景分离、字体骨架提取和图像增强等技术环节,让字迹模糊甚至破损的标语重新呈现在电子显示屏上。

井冈山,如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有着厚重的红色底蕴。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战士穿梭在屋场院墙间,用手中的笔书写下一条条直抵人心的标语。这些标语就像点点星火,见证着那段烽火岁月。但随着时间更迭,不少标语字迹逐渐淡去。

今年暑期,江西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组织实践团队,师生们再次走进井冈山、于都、乐安等革命老区的村落,用数字化手段“复活”革命战争年代的标语。

白天,他们顶着烈日走村串巷拍摄标语照片;夜间,他们围坐在电脑前交流研讨,敲下的代码达上万行……过去六年里,学生们换了一届又一届,但这项实践活动坚持了一年又一年。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实践团队累计收集、整理了近1000条红军标语的原始数据,对其中500余条进行数字化修复,相关技术获得6项软件著作权和7项国家发明专利。

“学生们不只是数字化修复标语,还通过编写故事绘本、拍摄短视频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背后的红色故事。”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汪洋说,暑期实践活动,不想让学生只是打卡拍照,而是到实地、勤思考、多动手,用课堂所学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用脚步丈量大地,以行动诠释传承。江西连续三年在全省高校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今年,当地引导高校学子围绕红色、书院、陶瓷、医药等10条主题线路,组织上百所高校的千余支队伍共计上万名师生,在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中锤炼本领。

从革命旧址到古村街巷,从车间厂房到田间地头,高校学子们都留下了足迹:江西中医药大学实践团队在宜春市铜鼓县大塅镇古桥村,帮助药农解决黄精、茯苓等药材采摘难题,为村民们开设热敏灸义诊;南昌航空大学实践团队在上饶市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利用农业无人机为种粮基地精准喷洒农药……

“我们希望每一条线路都能成为生动的教材,每一次实践都让学生们收获成长。”江西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处处长王宣海说。新华社南昌8月11日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