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8月11日电 题:大河奔涌“育新苗”——从一场跨区域赛事看青少年足球活力与潜力
新华社记者张睿、王朋、任延昕
初秋时节,黄河之畔,2025“黄河母亲杯”沿黄河九省(区)青少年足球邀请赛10日在兰州闭幕。
7天,60余场比赛,从黄河源头到渤海之湾,500余名足球小将同场竞技,风格迥异的教练们场边“斗法”,不同的足球风格在大河之滨相互碰撞,激荡出青少年足球蓬勃发展的热烈“交响曲”。
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 青训土壤“沃野千里”
本届赛事吸引了来自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沿黄河九个省(区)的21支代表队,并特邀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津市的3支代表队,分为男子U13与女子U13两个组别。
相较于去年的首届比赛,此次不仅新增了女子组,前来参赛的球队多样性也有了很大提升。从牧区到海滨,从乡镇学校代表队到俱乐部专业梯队,黄河流域的足球青训成果再次得到检验。
青海曲麻莱克瑞斯代表队是去年首届比赛的U11组别冠军,今年他们组成男女两支队伍再赴黄河之约。这支来自黄河源头的牧区球队,平时训练的场地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是一支不折不扣的“草根球队”。
人口不到5万的曲麻莱县,如今拥有成年业余足球队20余支、青少年足球队30余支。足球成为队员们走出大山、见识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
“现在我们训练和参赛的条件比以前好了太多,这个暑假我们先后到南京、苏州、长沙、西宁、兰州等地参赛。”青海曲麻莱克瑞斯代表队主教练杜国庆表示,相较于曾经简陋、业余的场地与设施,如今孩子们在家乡的日常训练已经可以得到比较专业的保障,再也不用踢“牛粪球”,穿“盐壳衣”。
同样来自西北的新疆吐鲁番足球协会女子代表队,整支队伍均是来自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中心学校,2015年该校就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校足球队建队至今已有15年。
球队主教练买买提·吾守尔介绍,目前学校足球队共有120余人,男女队都有。球队通过努力,一步步登上更高级别舞台,先后拿过县级、市级以及自治区级的冠军,多次前往全国各地参赛,成绩突出。
作为此次比赛的男子组冠军,河南省实验中学代表队成熟、高效的技战术素养与扎实的个人基本功令人印象深刻。这支冠军之师不仅此次比赛所向披靡,之前也多次获得河南省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中国中学生足球协会杯初高中男子组双料冠军等荣誉。
“得益于成熟的人才选拔与训练体系,我们球队的学生从小就可以接触到比较专业的足球训练体系,现在人才储备与培养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球队主教练陶志强介绍,目前该校每年都有多名队员进入中国中学生国家队集训营。
从“单选题”到“加分项” 多地积极破局“12岁退役”现象
谈及中国校园足球,“12岁退役”现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孩子在小学毕业后因缺乏专业教练和场地、校园竞赛体系不完善、升学就读通道不畅等因素而不得已放弃足球训练。
“12岁退役”是中国足球人才储备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次比赛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教练也分享了他们的思考与实践。
兰州市七里河小学体育教研组组长周韦华认为,“12岁退役”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小学毕业后上初中是按片区划分,掌握足球特长的学生进入划片学校后,可能会因为没有专业教练指导而无奈放弃足球。
“近些年兰州市已经开始探索相关解决方法,通过打通升学通道、允许学校特招足球特长生等措施,足球变成了学生们求学路上的一个‘加分项’,很有帮助。”周韦华说。
山西足协青训中心代表队领队范毓魁表示,山西当地通过升学通道衔接以及竞赛体系激励等举措,构建了多维度解决方案,为青少年足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支持。
买买提·吾守尔认为,改善“12岁退役”现象,还要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受训练影响,升学表现优异,家长顾虑减轻,学生的足球之路自然能够走得更远。“从建队开始我就告诉队员们不能落下文化课学习,甚至还要学得比其他同学更好,我们外出比赛也会有随队老师进行辅导,现在家长都抢着让孩子进校队。”他说。
从“小而少”到“多而高” 高水平赛事进一步夯实“金字塔基”
伴随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口快速增加,青少年足球赛事总量偏少、形式单一、高水平赛事不多的问题凸显。众多受访者认为,近年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各地青少年可参加的高水平赛事明显增多,从“赛练分离”到“以赛促练”,众多高水平赛事正在进一步夯实中国足球金字塔基。
河南运之杰足球俱乐部理事长范运红此次带队来到兰州参赛。她表示,像这种跨区域、多省份的赛事对于队员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验。“以前我们经常是在本地参加比赛,现在跨省区切磋,在陌生的环境里和陌生的高手对战,对于球员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范运红说。
陶志强介绍说,在参加此次比赛之前,河南实验中学的队员刚刚前往重庆参加了一场国际邀请赛,小球员们和意大利乌迪内斯、韩国全北现代等球队的青训队同场竞技,表现并不逊色。陶志强认为,高水平比赛应该成为青少年球员成长的日常必需品,而非稀缺品,唯其如此,金字塔地基方能坚实,顶端才有望闪耀。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