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杨丽娟 石春燕
近日,玉门市14万亩枸杞迎来采收旺季。在玉门市下西号镇西红号村的种植基地,万亩枸杞园郁郁葱葱,红艳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数百名工人正抢抓农时进行采摘。
近年来,玉门市充分发挥枸杞种植优势,在严格把控种植品质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培育精深加工企业,通过冻干、制浆、提取等精深加工工艺,推动枸杞鲜果本地化加工,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如今,一条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已然形成,正将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效益。
“现在正是第一茬采摘季,我们每天组织五六百名工人进行采收,整个采摘期要进行三轮。”下西号镇西红号村种植户刘二旺介绍道。小小的枸杞不仅让本地种植户增收,还吸引了大量外地务工人员。来自河南的采摘工李照红说:“我每天能摘60公斤左右,收入100多元,采摘期40多天,算下来能挣不少钱。”
采收后的枸杞经过初步筛选和自然晾晒,随即被送往加工企业。在玉门市一家枸杞精深加工企业内,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红润饱满的枸杞在传送带上快速分选,工人们正专注地进行色选、分级和包装作业。
“我们的干果加工车间日均处理量达12吨,通过先进设备确保产品品质稳定。”甘肃表青惠农农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闫占伟介绍。今年,公司新引进的枸杞锁鲜生产线已进入试运行阶段,甘肃表青惠农农业有限公司操作员姜虎表示:“经过19小时的真空锁鲜处理,枸杞的色泽和营养成分得到最大程度保留,保质期显著延长,市场反馈良好。”
近年来,玉门市枸杞加工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耕产品创新与品牌培育。主打品牌“玉门枸杞”先后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陇宇枸杞”入选酒泉市“十大农产品品牌”及“甘味”农产品名录,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目前,我们已建成八条生产线,涵盖枸杞干果、原浆、文创雪糕等产品,年产量1500至2000吨。”闫占伟表示。
眼下,玉门市枸杞产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从田间到车间,从传统种植到精深加工,一颗颗红色果实正通过现代化产业链实现华丽蜕变,书写着“小特产”撬动“大产业”的富民新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