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在甘陕川交界的陇南市,24万灵活就业人员正迎来住房保障的新曙光。作为全国第三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城市,陇南市通过政策创新、服务升级和机制突破,让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者等新业态劳动者首次享受到住房公积金政策的红利。这场关乎民生的制度改革,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的安居生态。
政策破冰,从“无门可入”到“愿缴尽缴”
“以前总觉得公积金是‘体制内福利’,没想到我们个体户也能享受到。”在陇南做电商的王磊,今年初通过“政银企+行业协会”机制开通了公积金账户,每月缴存1200元,还能领到3%的财政补贴。像王磊这样的受益者,截至2025年5月,陇南已有2845人,累计缴存资金达2180.38万元。
改革之初,陇南市面临灵活就业人员流动性强、收入不稳定的现实难题。为此,当地打破身份壁垒,推出“三降两提一放”政策包:将缴存比例降至5%,首套房首付比例最低20%;贷款额度提高至60万元,租房年提取额提升至2万元;允许直系亲属共同还贷,彻底消除了灵活就业者的参缴顾虑。针对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群众,还创新推出“10万元政府补贴+5万元贴息贷款+公积金低息贷款”组合政策,已帮助113户搬迁家庭解决了住房筹资难题。
财政补贴的“真金白银”成为政策吸引力的关键。正常缴存的灵活就业人员可连续24个月享受月缴存额3%的补贴,2024年已兑现补贴33.78万元。同时,缴存金额可依法抵扣个人所得税,长期稳定缴存者还能提升信用贷款额度,多重利好让制度从“要我缴”变为“我要缴”。
多样案例,不同行业的安居新希望
在武都区,长期从事房产销售的何霞便是政策的有力见证者。她此前使用商业贷款购房,每月近3000元的房贷压力不小。在得知灵活就业人员可缴存公积金后,便迅速开户缴存,并成功将46万元商业贷款转为公积金贷款,贷款期限缩短10年,节省利息近9万元,极大地缓解了还款压力。
在宕昌县从事社工的张思靓同样受益于此。他此前通过商业贷款购买商品房,年利率5.6%,还款压力较大。在了解到陇南灵活就业人员可缴存公积金后,他开户并连续缴存12个月,成功将剩余33万元商业贷款转为公积金贷款,利率降至2.6%,还款压力大幅减轻。
成县的美团外卖员王富乾,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只为能在城市里扎根。因无固定单位,购房时只能申请高利率商业贷款,压力巨大。一次社区宣传活动中,他了解到灵活就业人员缴存公积金政策,在工作人员耐心解答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户缴存。6个月后,凭借良好的缴存记录和信用状况,成功申请到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转为公积金贷款后每月还款减少近600元,实现了自己的安居梦。
服务升级,从“跑腿办事”到“指尖办结”
“不用请假、不用排队,手机上点几下就完成了贷款申请。”网约车司机张永坤通过陇南公积金APP办理贷款时,全程网办的便捷让他直呼意外。如今,陇南市公积金业务全程网办率已达100%,开户、缴存、提取等全流程均可线上完成,每年为群众减少跑腿次数超10万次。
为破解灵活就业人员分布散、服务难的问题,陇南市构建起“线上+线下”服务网络。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平台,开发灵活就业人员专属模块,实现移动审批、“亮码可办”;线下在银行网点建成28个公积金驿站,在60个乡镇政务中心设立专窗,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在武都区电商产业园的公积金驿站,工作人员还会定期驻点,为电商从业者提供政策咨询、账户维护等“保姆式服务”。
数据共享打破了部门壁垒。公积金中心与人行、税务、民政等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通过数据核验替代纸质证明,让灵活就业者无须再为开具收入证明、户籍材料来回奔波。针对产业链从业者,创新推出“龙头企业代征代缴”模式,由企业统一组织缴存,已覆盖特色农业、文旅康养等五大产业链527名灵活就业人员。
多方共赢,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发力”
这场改革的背后,是陇南市构建的“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推进机制。陇南市委、市政府将试点工作纳入深化改革项目和民生实事,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定期督导考核;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牵头抓总,财政、住建、税务等部门协同配合,电商、运管等行业主管部门主动动员,形成了“市级统筹、县级落实、协会引导、网点服务”的组织架构。
陇南市改革红利正逐步传导至房地产市场。灵活就业人员贷款购房政策带动了住房消费,2024年陇南市第二届房交会上,公积金贷款和提取购房占比达37.98%;通过取消预售房备案准入、退还房企保证金2.15亿元等措施,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推动“保交房”项目顺利推进。近五年,陇南市公积金累计向房地产市场注入超100亿元资金,住宅均价连续三年波动小于2%,实现了市场稳预期与群众安居梦的双赢。
对于灵活就业群体而言,公积金制度不仅解决了购房难题,更带来了稳定感。截至目前,陇南市已为灵活就业人员发放贷款43笔1738万元,213人通过提取公积金改善了居住条件。“有了公积金,就像有了‘住房身份证’,在城市扎根更有底气了。”刚用公积金贷款买下新房的网络主播李佳琳的话,道出了许多灵活就业者的心声。
从政策设计到服务落地,从机制创新到效应释放,陇南市的试点实践,为住房公积金制度向灵活就业群体延伸提供了有益探索。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