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点”到“标杆”——兰州新区十三年改革清单里的甘肃智慧

 2025/08/14 09:3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李明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在西部大开发的壮阔版图中,兰州新区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从2012年获批成为第5个国家级新区时的“改革试点”,到如今成为西部内陆开放的“标杆样板”,这片17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项改革举措都镌刻着甘肃破解发展难题的独特智慧,每一组增长数据都印证着内陆地区突围破局的创新路径。

发展建设中的兰州新区。 (兰州新区管委会供图)

权限赋能:解开束缚的“金钥匙”

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往往始于体制机制的突破。兰州新区成立之初便被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这把“金钥匙”彻底打破了传统行政层级的桎梏,让这片土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项目审批现场,曾经需要“跑断腿”的多层级报批流程,如今被“新区说了算”的自主决策取代。符合产业导向的重大项目从签约到落地,无须辗转省市部门,新区可直接审核批复。这种自主权让海亮、宝武等世界500强企业得以“轻装上阵”,迅速在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

这种“省级权限+新区执行”的模式,既避免了政策落地的“中梗阻”,又能根据本地实际精准施策——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推动兰州新区成为甘肃强工业行动的核心引擎。

效率革命:政务服务的“新区速度”

走进兰州新区的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综合窗口整齐划一,工作人员热情高效。兰州烁赛步洗涤有限公司负责人彭斐提交“个转企”业务申请后,半小时就领到了含营业执照正副本、4枚实体印章及1套电子印章的“企业开办大礼包”。

“30分钟企业开办”在兰州新区早已不是新鲜事。创业者提交一套材料,线上平台同步完成注册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电子营业执照即时生成,首月发票直接预约配送——这种“一网办、一窗办、一环节、零费用”的服务,将企业开办从“以天计数”压缩至“以分钟计时”。

效率革命不止于企业准入。爱玛科技产业园项目创造了兰州新区“67天开工”的纪录,比常规流程快了40%,这背后离不开政府专班的高效服务。“极限抢跑”的服务理念贯穿项目全过程,通过“三张作战图”精准调度,签约后24小时服务专班立即进驻,供地周期从40天压缩至21天,环评、安评预审同步启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跑出加速度:“独任审核”打破部门壁垒,“区域评估”免去企业重复评估成本,“验登合一”让竣工验收与不动产登记1天内办结。这些改革不是简单的“流程删减”,而是通过数字赋能重构政务服务逻辑,让“极简审批”成为营商环境最亮眼的名片。

开放破局:内陆腹地的“全球坐标”

作为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新区,兰州新区用“陆空联动”的开放格局,重新定义了西北内陆的区位价值。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年吞吐3800万人次的空中通道,“一环两横两纵”铁路网织就的陆路动脉,与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等平台形成叠加效应,让这片土地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

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可以享受到一系列海关特殊监管政策,开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与国际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国际航空港则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吸引众多临空产业集聚发展。

在兰州新区,中欧班列满载“新区制造”驶向中亚、欧洲,国际航空货运将高端产品送达全球市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兰州新区用平台思维打通内外循环——既让本地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又将国际资源引入西北市场,构建起“东西互济、陆空联动”的开放新格局。

十三年改革路,兰州新区的蜕变不仅是一座新城的崛起,更是甘肃探索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缩影。省级权限的“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的“效率革命”、开放平台的“破壁实践”,这些经验共同构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甘肃方案”。当改革的种子在西北大地持续生长,兰州新区正以“标杆”之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