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近年来,凉州区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锚定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全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的蓝图,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丰富、荒漠戈壁辽阔的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探索“光伏+治沙”融合模式,致力于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目前,当地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产值已突破40亿元,一幅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凉州工业园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生机勃勃。走进甘肃重通成飞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忙碌的身影交织。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叶片涂层、灌注、合模等工序,毛坯成型后,再经切边、打磨、安装金属部件等精细加工,最终产出高质量产品。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心。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该公司综合管理部副部长陈多飞说。为确保质量,企业为每位客户配备4套108米级叶片模具,所产叶片发电功率达8兆瓦至10兆瓦,可保障机组15年至20年稳定运行。过硬的质量赢得市场认可。今年公司订单饱满,正以稳定的质量和效率交付产品。

作为国内风电叶片主流制造商,这家由重庆成飞新材料集团控股的企业自2014年落户凉州区以来,已发展成为行业佼佼者。公司占地418亩,拥有8套110米级模具产能,年产叶片超500套,带动就业1500余人,年产值超13亿元。凭借过硬的实力,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甘肃省战略性新兴骨干企业等称号,并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工业经济稳增长突出贡献企业。2024年实现工业产值13.31亿元;2025年上半年产值达6.88亿元,预计全年将突破15亿元。
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园区的培育。凉州工业园区坚持“企业呼声为第一信号、企业满意为第一标准”,通过全方位服务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
“从项目前期洽谈、审批注册到后期运营、融资扩产、人才引进,均有专人全程跟进。”凉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梁宗贤介绍,园区创新实施“1名领导+1名干部”服务1家企业的“二对一”包抓机制,精准对接需求,包办要素保障、手续代办等事宜,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服务找企业”的转变。今年以来,园区已为昌盛塑业、中赫算力中心等项目帮办代办手续,联合多部门举办招聘会,为30多户企业解决用工120余人。

园区效率提升显著。大力推行“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证照分离”改革,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难点,实施“区域评估”“标准地”出让等举措。目前8项区域评估成果供企业免费共享,避免重复审批。已按“标准地”出让18宗共862.86亩土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从立项到获取施工许可证审批时间压缩至60天内,效率提升近40%,实现“最多跑一次”。
园区同样着力赋能企业创新。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融合;举办银企对接会、产业链协作洽谈会等搭建合作桥梁。在园区指导下,重通成飞、合才化工等企业与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和就业培训基地。园区还积极争取惠企政策,已为合才化工、重通成飞等企业争取3400万元设备更新改造项目资金。

“园区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专门排忧解难。”梁宗贤说,针对重通成飞叶片运输难题,2024年园区协调多部门投入2000多万元,仅用3个多月就拓宽了高速公路收费站匝道,保障了大件运输畅通。
如今,凉州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完备,涵盖风机总装、叶片、塔筒、光伏组件、储能系统等领域,风机电控系统、风电变流器等缺失环节正加速补齐。风电装备制造领域,具备150万千瓦风机总装、200套塔筒、500套机舱罩、660套大兆瓦级风电叶片年产能;光伏装备制造形成2.5吉瓦组件、1.4吉瓦逆变器年产能;储能装备制造具备1吉瓦时集成系统年产能。
以新能源产业为引擎,凉州区正稳步行进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