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声里的好日子——东乡汇创线业有限公司改写村民“就业地图”

 2025/08/19 09:17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张栎 实习生 何枚珊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实习生 何枚珊

  清晨,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陈家村的东乡经济开发区后续产业园内,东乡汇创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创线业”)纺织厂的厂房已响起规律的机器运转声。作为当地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这家2024年7月落地的现代化纺织企业,不仅带来了超过千万元投资的生产线,更让村民马色麦这样的农村中年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蜕变。

  细纱车间内,马色麦正俯身检查纱线张力,指尖划过丝线的动作熟练又精准——如今的她已是生产线班长,每月能拿到4500元的稳定工资。“以前想挣钱得去外地,老人孩子都顾不上。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不仅掌握了技术,日子也更踏实了。”马色麦的话语里透露着满足。

  2024年9月,汇创线业联合东乡县相关部门开展纺织操作工岗前培训时,她第一时间报了名。“刚开始连机器按钮都不敢碰,老师从原材料识别、设备操作规范一点点教,我们在培训车间练了半个多月,理论和实操都通过考核才上岗。”从普通操作工到班长,马色麦的成长轨迹,正是这家招商引资企业带动村民技能提升、稳定就业的生动写照。

  “作为当地招商引资项目,我们从落地那天起就明确表示,要把企业发展和带动本地振兴紧密结合。”汇创线业厂区负责人杨敬超指着车间里的清梳联、自动络筒机等设备介绍,公司总投资超过千万元,2024年10月试运营、2025年初全面投产,现有厂房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配套80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100余台套主要纺纱设备日产精梳纱线6吨,年设计产能超2000吨,产品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工业用布等领域。

  杨敬超说,为让本地村民快速适应现代化生产,公司联合县里开展多期“纺织操作工岗前技术培训班”,通过“理论+实操”模式实现“培训一人、上岗一人、稳定一人”,前纺车间负责原材料准备工作的马进才、后纺车间质检岗位的王秀琴等村民,都通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生产线上的骨干力量。

  在汇创线业,像马色麦这样的本地员工占比达80%。“我们150名员工里,120人是东乡本地村民,覆盖了陈家村及周边5个村子。”杨敬超说,企业不仅要带来先进的生产能力,更要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公司最多可容纳250人就业,目前已带动120名本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不少家庭因此摆脱了“就业难”的困境。为让员工“留得住、干得好”,公司不仅提供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薪酬,还配备了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定期组织技能提升培训,帮助员工向技术型、管理型人才转型。

  “以前村里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晚上冷冷清清;现在不少人都回汇创线业上班了,晚上家家户户亮着灯,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马色麦说,如今她每天下班能回家给老人做饭、陪孩子写作业,看着家里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她总跟工友说:“希望长期在这里工作,以后还想跟着公司学更多新技术。”这份“稳定”与“盼头”,正是这家招商引资企业给当地村民带来的最实在的改变。

  谈及未来,杨敬超有清晰的规划:“作为扎根东乡的招商引资项目,我们不想只做简单的生产基地,更想成为带动本地产业升级的‘引擎’。”下一步,汇创线业计划引进自动化智能纺纱系统,开发环保再生纱、高强度工业纱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平台,打造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纺织企业。“届时不仅能新增100多个就业岗位,还能带动辅料供应、物流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业兴村’的良性循环,真正把招商引资的‘输血’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造血’能力。”

  夕阳西下,汇创线业车间的机器声渐渐平缓,马色麦和工友们整理好工具,结伴走出厂房。望着不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她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好日子在外地,现在才发现,好日子就在家门口的纺织机声里。”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