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玛曲如何用“红色网格”覆盖草原

 2025/08/19 09:27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俞树红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初秋的玛曲草原碧草连天,牛羊点缀其间。黄河在这里蜿蜒433公里,滋养着这片广袤的土地。而散落在道路旁、山脚下的“党员中心户”,犹如一朵朵盛开的格桑花,让草原深处始终涌动着温暖与活力——牧民围坐学习政策、党员为游客指引方向、干群共商发展大计的场景,已成为玛曲牧区最动人的风景。

  为破解牧区地广人稀、服务覆盖难的问题,玛曲县以省委“五区”党建工作要求为指引,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牧区治理的新路径。按照“居住相邻、易于集中、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玛曲县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中精心遴选36名“党员中心户”,辐射带动306名党员,结对联系5909名群众,实现了“偏远散”牧区服务全覆盖。

  针对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特性,玛曲县创新服务模式,在转场必经之路与草场深处,设置了36个集装箱式、帐篷式“党员中心户+游牧转场站”功能型服务站。这些流动的“红色驿站”既是牧民党员的“学习课堂”,也是转场途中的“补给站”。

  在此基础上,273名由牧民党员担任的“六员”队伍(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情信息员、技术指导员、应急救助员、游客服务员)活跃在草原,成为服务群众的“多面手”。数据显示,该县依托“党员中心户”已开展理论学习210场次,结对帮学5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76件,实施应急救助29次,服务游客1.7万余人次……这一组组数字,不仅体现了“党员中心户”对服务“空白地带”的精准填补,更展现了基层党建与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

  从固定的“党员中心户”到流动的“游牧服务站”,从36名骨干党员到306名联动力量,玛曲县以“微堡垒”撬动“大治理”,用“末梢线”连通“千万家”,让党的服务触角延伸至草原每个角落,在黄河之畔谱写着牧区党建与群众路线同频共振的崭新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