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通讯员 李泰昊
8月7日18时起,兰州市榆中县遭遇连续强降雨,最大降水量达220.2毫米,是有记录以来历史极值。暴雨引发的山洪导致城关镇、马坡乡等多个乡镇受灾,部分输电线路受损,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光明保卫战”就此打响。

闻汛即动 以最硬担当集结奋战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国网甘肃电力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部署,扛牢电力保供首要责任,省市县三级高效协同,立即启动防汛抗洪三级应急响应,火速成立应急指挥部,第一时间集结11支抢险队伍共330人,调集73台抢修车、42台发电机、3辆发电车等装备,昼夜不停投入设备排查和线路抢修复电。
“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雨,晚上8时许开始下,11点多雨水就涌进房屋了。”回忆当时情形,榆中县马坡乡阳洼村村民杨云广仍心有余悸。
8日凌晨,通往灾区的道路被山洪冲毁、塌方阻断,大型抢修设备无法通行。对“陇电铁军”而言,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必须另辟蹊径,与时间赛跑。
“时间不等人,得再加把劲,务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抢险救灾抢时间、打基础。”国网甘肃电力联动政府应急管理、气象部门,及时研判灾情变化,依据天气、降雨及道路通行情况,科学调配抢修资源,确定“优先保障受灾群众用电,再有序修复其余受损电网”的工作思路。

争分夺秒 以最快速度点亮光明
面对“路断车难进”的困境,国网甘肃电力迅速组织技术力量研判分析,制定负荷转带方案,决定调集1台1000千瓦中压发电车现场供电。
8月8日14时50分,中压发电车从兰州出发,抵达后立即开展安装调试工作,接入35千伏银山变10千伏母线。21时36分,通过互供转带实现3条10千伏线路、94个变台供电,覆盖16个行政村9500户,为灾区的首个夜晚送去光明。
“灯亮了!”马坡乡孙家湾村村口,村民望着屋内亮起的灯光,难掩激动,露出笑容。这束光,驱散了暴雨带来的黑暗,更坚定了受灾群众共渡难关的信心。
“这只是阶段性成果,下阶段我们会以更严、更细、更实的态度推进抢修复电。”国网兰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带电作业组组长宋军光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争分夺秒的行动;没有个体光环,只有众志成城的力量。

众志成城 以最大力度防汛保供
抢险进度不断刷新:8月9日零时,受灾区域约六成恢复供电;18时,恢复至八成;21时,受灾区域全面恢复供电,抢险工作随即转入受损电网重建阶段。
这份“捷报”背后,是330名“陇电铁军”连续作战、敢打硬仗的坚守:他们熬红双眼、泡肿双脚,却无一人叫苦退缩;直面山体滑坡、通信不畅、抢修点难抵达等困难,以最快速度恢复供电,用行动赢得社会各界好评。
“8月10日起,在3个乡镇、37个行政村已恢复供电的基础上,我们率先对2个村的10个临时供电台区开展线路重建,一周内实现42个由发电机供电的偏远台区接入公网。”国网兰州供电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赵若瑜介绍。
与此同时,甘肃多地强降雨频发,国网刘家峡水电厂严格按照黄河水利委员会调度要求,将水库日均出库流量稳定在700立方米每秒,全力保障黄河流域安全度汛。国网甘肃电力同步加强天气监测,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扎实推进受损电网重建,强化设备巡视与监控,全面提升电网抗风险能力,支撑政府防汛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当暴雨山洪来袭,是“陇电铁军”在泥泞中践行责任,诠释“光明时速”——这是使命必达的铁军担当,是守护灯火长明的不变承诺。为了那束温暖的光,他们千次万次欣然奔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