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人口增长背后的“城市吸引力密码”

 2025/08/20 09:06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李明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13年间,兰州新区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完成了华丽蜕变:版图从800平方公里扩至1744平方公里,舒展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群体从最初寥寥几十家的小规模,成长为大中小互补、高精尖云集的庞大矩阵;兰州新区科教园区蜕变为17所高校扎根、15万师生汇聚的活力高地……

  人口的变迁更是这座新城崛起的生动注脚。2012年获批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时,这里的人口尚不足10万;到2025年,这一数字已跃升至72万,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的持续集聚,不仅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更让其成为甘肃吸引人口回流的重要支点。背后的逻辑,正是“人随产业走、城随人兴旺”——产业集群提供坚实支撑,生活品质持续升级,公共服务不断完善,让曾经的“产业园区”蜕变为宜居宜业的“新城”。

兰州新区中川园区一隅。(兰州新区管委会供图)

  产业集群:筑牢发展根基 就业选择更多

  如今的兰州新区,已形成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集群,经营主体从不足1000户增长到5万多户,为人口集聚提供了核心动力。

  2017年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的葛正琴,入职兰州新区现代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时,企业还以蔬菜种植为主。如今,公司业务已拓展至花卉产业、畜牧养殖等九大板块,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而她也从职场新人成长为技术骨干。“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宽的职业赛道,在这里能清晰地看到成长的方向。”葛正琴的经历,是兰州新区产业发展赋能个体成长的缩影。

  在绿色化工园区,近200家企业入驻带来了数万个就业岗位。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一期投产后,既吸纳2000多名当地人就业,也从全国招引了大批人才。“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晋升通道,让基层员工能一步步成长为技术能手、管理人才。”公司质量管理部部长刘岳贞说。

  产业集群的效应不止于“岗位数量”,更在于“生态构建”。新材料产业园内,德福铜箔、宝航新材料等企业集聚,带动上游铜材加工、下游电子元器件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企业间协作紧密,员工也有了更多职业选择。”宝航新材料一名员工的感受,道出了产业生态对人才的吸附力。

  为留住人才,兰州新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为品牌,出台涵盖人才引进、生活保障、子女入学、创业扶持、购房补贴等方面的量化政策,打造“引育留”全链条服务,让人才不仅“进得来”,更能“扎下根”。

  “15分钟便民圈”:提升生活温度 夯实安居底气

  “买菜步行几分钟,买完还能去公园锻炼,这日子过得舒坦!”家住兰州新区祥和景苑小区的葛浩春大爷,每天的生活轨迹折射出新区居民的幸福感。这种便利,源于兰州新区全力推进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以居民“家”为中心,15分钟步行半径内,学校、卫生院、广场、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

  在小横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整合空间资源,引入生活便民、医疗健康、文体娱乐等多元服务;网格员精准对接需求,让配钥匙、修电器等“小修小补”摊点走进居民日常。“以前修个东西要跑老远,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居民李女士的话,道出了生活便捷度的提升。

  除了生活设施的完善,兰州新区还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累计造林绿化21万亩,城市绿化率由不足5%跃升至3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3%以上,更是让新区成为一座绿色之城,“宜居”底色愈发鲜明。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里,水域面积广阔,生态环境优美,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周末的时候,我们一家人经常来这里散步、野餐,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市民张先生的感叹,是新区生态吸引力的生动注脚。

  医疗资源的完善,也让居民的生活更有保障。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新区院区等医疗机构相继建成投用,各类医疗机构拥有床位2200多张,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让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在“家门口”就医。“以前看病要跑到市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服务,方便多了。”葛浩春大爷的体验,印证了新区医疗服务的进步。

  产城融合:完善公共服务 凝聚“留下”共识

  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集聚;生活品质的提升,让人们愿意留下来。兰州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产城融合的理念,推动产业与城市功能有机结合。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是产城融合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兰州新区引进了多所优质中小学,实验幼儿园、兰炼一小、兰州十一中等优质教育资源纷纷落户,与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提升教育质量。目前建成中小学、幼儿园超100所,提供学位7.5万个,累计引进优秀教师1363人,让每一个随迁子女“上好学”不再是难题。“为了孩子的教育,我们选择搬到新区。这里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也很先进。”市民郝仁的选择,代表了许多家庭的考量。

  位于兰州新区、西部规模最大的新型现代科教园区里,甘肃政法大学、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兰州工业学院等17所院校集聚,15万在校师生形成人才培育“蓄水池”。2024年9月,由兰州新区管委会、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兰石集团牵头,131家政校企单位组建的产教联合体成立,推动着职业教育与主导产业深度对接。“让人才扎根企业一线,探索产教融合‘兰州新区模式’。”兰州新区教育和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王琴叶的话,道出了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的协同逻辑。

  此外,兰州新区还积极发展商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奥特莱斯商业广场、瑞岭国际商业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相继开业,丰富了居民的消费选择。西部恐龙水乐园、中川小镇等旅游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从蓝图绘就到72万新居民的安居乐业,兰州新区13年的成长轨迹,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人口数字增长。它更像一部生动的实践教材——用产业集群搭建发展舞台,用民生温度筑牢安居基石,用产城融合激活城市动能,走出了一条“产业吸引人、城市留住人、人才反哺城”的良性循环之路。

  如今,这座年轻的新城仍在成长。当更多人带着梦想奔赴而来,当“新兰州人”的故事持续更新,兰州新区所探索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崛起路径,更是欠发达地区在新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与可能。未来已来,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迭代,都在书写着属于西部的活力新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