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十三年砥砺奋进,十三年跨越腾飞。2025年8月,兰州新区迎来获批国家级新区十三周年。从秦王川的广袤的土地上崛起的这座新城,以“极、地、台、区”的战略担当,在西北大地书写了从拓荒筑基到崛起腾飞的时代华章,成为我国人口经济地理分界线以西高质量发展的璀璨标杆。

时光为尺,丈量发展奇迹。十三年前,这里还是一张亟待描绘的白纸,地区生产总值不足5亿元,实有人口不足10万;如今,448亿元的GDP总量、72万的实有人口、5万多户的经营主体,一组组跃动的数字,不仅见证着这座城市从“纸上蓝图”到“实景画卷”的华丽转身,更印证了西部内陆地区突破发展瓶颈的强劲动能。2025年上半年兰州新区以16.6%的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更彰显出这片热土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不可替代的生命力。
产业为基,筑牢发展脊梁。兰州新区始终锚定“产业立区、工业强区”不动摇,加快构建多元共进、多级支撑、特色鲜明的“2+4+X+N”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新的增长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力。全国最大高性能铜箔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生根,12000米海洋钻机、3.5微米铜箔等“硬核”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近五年产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这不仅是“实体经济主战场”的生动实践,更让西部产业版图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

开放为翼,拓宽发展空间。兰州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铁路口岸联动发力,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架起贸易之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第三极加速崛起,183个创新平台、3.7%的研发投入强度,让这片内陆腹地跃升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高地,荣获“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等多项殊荣。这既是对“内陆变前沿”的精准诠释,更重塑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空间格局。

生态为韵,绘就宜居画卷。从黄土荒丘到花海绿洲,兰州新区以“生态修复+”模式拓展绿色空间,城市绿化率从不足5%提升至3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3%以上,“联合国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的荣光,不仅见证着这座新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践行,更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可复制的“新区方案”。

民生为本,厚植幸福底色。1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201家医疗机构、17所入驻院校,编织起优质公共服务网络;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投运、中兰客专等重大交通工程通车,构建起立体通达交通体系。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5.4倍和5倍,从“兜底保障”到“优质共享”,民生福祉的暖流不仅浸润着每一位新区人的心田,更彰显了共同富裕在西部大地的鲜活模样。



十三年栉风沐雨,十三年春华秋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兰州新区将继续以改革创新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续写“活力新区、产业新区、生态新区、开放新区、品质新区”的崭新篇章。(本版照片均由兰州新区管委会提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