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文/图
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的病房里,93岁的抗战老兵李长祥视力下降、记忆渐退,但提起80年前的烽火岁月,老人眼中依然有光。1944年2月,年仅13岁的他从北京密云县参军。次年秋天,他在华北平原的游击战中,以“娃娃兵”的身份参与了一场智夺日军90匹骡马的传奇行动。

刚入伍时,李长祥没有配枪,只领到一枚地雷。他形容那种地雷“形状像王八,有四个爪、一个尾巴、一个头,还有六个铁环”。像他这样的“娃娃兵”,大多以地雷为主要武器。
李长祥很快在实战中展现出过人胆识。他参加过两次地雷战:第一次炸死一名日军;第二次使用子母雷(挂四个手榴弹),炸死日军3人、炸伤3人,其中包括一名中佐和一名少佐。这场战斗让他荣获“战斗模范”称号,奖励是一条毛巾和一双布鞋,他还被破格提拔为副班长。
1945年秋,在十三陵地区的一场战斗中,李长祥迎来了军事生涯中最精彩的一战。敌军一个团带着大批骡马驮运物资行进,双方在长陵附近激战半天,我军三次尝试夺取物资未果。
危急时刻,时年14岁的李长祥主动请缨:“让我带战士去把骡马赶回来。”连长迟疑地问:“你要带几个兵?”他坚定地回答:“4个就够了。”连长仍有顾虑:“你到底能不能把骡马赶回来?”李长祥拍着胸脯保证:“百分之百能赶回一部分。”
这份信心,源于他童年的牧畜经历:“6岁到11岁,我跟着爷爷放马放驴,12岁放羊。”
经连队挑选,李长祥带着4名战士,先对他们紧急培训牲口口令,反复练习吆喝节奏,随后匍匐绕至敌军后方。“我喊啥,你们就跟着喊啥,别乱了节奏。”他叮嘱战友后,率先朝着乱作一团的骡马喊出“得得得”的前进口令。
听到熟悉的吆喝声,原本慌乱的140多匹骡马果然朝着他们的方向跑来。敌军察觉后立即用机枪扫射,部分骡马受惊折返,但最终仍有90匹骡马成功被他们引回八路军阵地。
此次行动中,5名战士有3人受伤,李长祥背部被弹片划伤。但缴获的物资让整个部队欢欣鼓舞——包括日军三八式步枪、机枪、面粉、衣服、子弹和手榴弹等。
凭借这次胜利,李长祥获评“二等战斗模范”,火线入党,成为连队最年轻的党员,之后连升两级任副指导员,半年后被选派至华北军政大学学习。

李长祥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荣立三等功三次。转业后,他在多个岗位继续奉献,1991年于平凉地委统战部副部长任上离休。
如今老英雄的记忆虽已模糊,但那一段智慧与勇气铸就的抗战传奇,依然清晰地留存于他的生命中,铭刻于民族的史册。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