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海生 缑玉明 马兰玲 房惠玲
“误读”引发社会焦虑
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及劳动争议典型案例。其中第十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或者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承诺无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约定或者承诺无效。”
然而,部分自媒体对这一条款的片面解读,让“全民强制社保”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焦点,甚至误导公众认为“社保强制是新规”。一时间,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群体普遍陷入焦虑,更有“交不起社保就注销企业”的不当言论在网络流传。
8月16日,人民日报评论以《所谓“全民强制社保”,不可误读政策、误导公众》为题发文指出,社保并非现在才“强制”,按照我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等规定,缴纳社保本身就具有强制性;社保是劳动者的“生存底线”,绝非“可选附加项”。权威媒体的发声迅速平息谣言,也让社会各界开始理性审视《解释二》的核心意义。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兵分多路,深入走访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私立幼儿园经营者、出租车司机、快递网点负责人等群体,发现不同行业正面临相似的“合规考题”——如何在法律刚性要求与现实经营弹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劳动者视角:渴望社保却怕收入“缩水”
8月24日8时30分,搬家工人小漆已扛着麻绳、撬棍站在兰州某小区楼下。前一晚接到公司老板电话,被告知8月24日有两家客户要搬家,让他和同事小钱早点到。
小漆和同事小钱一趟趟在楼上楼下搬运着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物品。汗水顺着小漆的额角往下淌,浸透了后背的蓝色工装。“搬一趟能挣180元到210元,暑期活多,趁这阵多攒点钱。”小漆是定西漳县人,平时在老家务农,每年暑期都会来兰州的搬家公司打零工,“有活就干,没活就没收入,干一天算一天”。
当被问及公司是否缴纳养老保险时,小漆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摇头:“咋可能买?我们这种零工哪有社保。”谈及《解释二》的规定“不缴社保约定无效”,他先是愣了愣,随即皱起眉:“公司买社保当然好,但要是我自己也得掏钱,这活就没法干了——本来挣得就不多,扣完社保就剩不下多少了。”说着,他掏出手机翻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记录:“老家每年都交这个,便宜,心里也踏实。”

同日中午12时30分,在兰州市南滨河东路一家牛肉面馆,出租车司机张师傅放下碗筷,又接了一杯还冒着热气的枣茶。上午他从西固区跑到城关区、安宁区,又折返城关区,连跑8趟活,终于能歇口气。
“跑顺了一天能挣500元到600元,但交完车行管理费,再扣掉修车、保养的钱,要是遇到违章罚款还得贴钱,一个月下来也就剩5000元到6000元。”他声音里带着疲惫,“这行就是靠吃苦,天天跑车回家腰都直不起来,开车时也得时刻紧绷着神经。”
谈及《解释二》,张师傅无奈摇头:“我们跟出租车公司签的是租赁协议,车行不给司机买社保。”说话间,远处一辆绿色出租车驶来,司机探出头喊:“张师,今天活怎么样”,张师傅挥挥手应了句“还行”,转头解释:“那是老李,他们车行每月收11700元费用,发5100元工资还缴社保。但兰州大部分车行都只收租金不缴社保。”
8月24日上午,兰州城关区某私立幼儿园里一派忙碌景象:老师们踩着板凳贴卡通贴纸,教室墙面被装点得充满童趣,迎接新学期的氛围格外浓厚。但园长宁婕却没这份轻松,她穿梭在各个班级间,眉头始终微蹙——社保问题成了开学前的“心头事”。
这位来自酒泉的园长,在兰州深耕幼教行业20余年,如今运营着9所连锁幼儿园,320名教师支撑着园所日常运转。“我们一直主动提出给老师缴社保,可现实难题不少。”宁婕停下脚步,指了指正在整理教具的老师,“大概30%的老师会明确拒绝。之前有位老师算过账:扣完社保后月薪只剩3000元左右,在兰州光房租就要1000多元,再加上吃饭、交通费,基本攒不下钱,有的还要贴补家里,实在没余力承担个人缴费部分。”
二楼小班教室,23岁的刘老师正踮着脚贴“幼儿成长树”,粉色的衣服上沾了些灰尘。提到社保,她直起身拍了拍手,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我每月基本工资3500元,按照兰州市社平工资60%缴纳社保,个人至少要承担500元,如果再缴纳医保,每月到手连3000元估计都不到。妈妈上个月刚做完阑尾炎手术,弟弟还在上高中,每月至少要寄800元回家,实在没余钱缴职工社保,只能在老家交城乡居民社保,压力能小些。”
随着9月1日《解释二》实施,“自愿放弃社保”协议将失去法律效力,园方不仅要为未参保教师补缴费用,还可能面临合规风险。宁婕坦言,目前已在梳理未参保教师名单,计划逐一沟通、重新协商工资架构,“尽量在合规的前提下,减少老师实际收入的波动,争取9月后实现全员参保。”
同样的困境也出现在家政行业。45岁的王阿姨来自会宁农村,在兰州一家家政公司做保洁,月工资4000元。“要是缴社保,我自己得掏近500元,不如让公司把缴社保的钱直接加到工资里。”王阿姨说,她更习惯把现金存起来,“农村人就信这个,手里有钱,生病、养老都不慌。”
当然,也有不少人愿意主动参保,把社保当成“未来保障”。

8月24日下午2时,东岗物流园内热闹非凡——分拣中心的机器运转声、快递员的吆喝声、货车的鸣笛声交织成繁忙的交响曲,空气中弥漫着纸箱、胶带和消毒水的混合气味。
顺丰快递员小赵身着灰色工装,半蹲在传送带旁,双手如行云流水般将包裹精准投进对应区域的筐中。他目光紧锁包裹地址,动作熟练得无需思索:“这筐发雁滩,得抓紧分,别耽误下午派送。”说话时嘴角带笑,露出整齐的牙齿,眼角却藏着难掩的疲惫。
“公司每月按时缴社保,我每天送几百件包裹,忙到顾不上吃饭、晚上很晚才回家,但想到老了有养老金、生病能报销,再累也踏实。”小赵从裤兜里掏出手机,划开社保App,将“缴费状态:正常”的页面递向记者,手指滑动屏幕翻看缴费记录时,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38岁的王晨,在兰州心连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干了6年,从保洁员到管理人员,每月工资里都会扣掉489元社保费。“刚开始也心疼,觉得工资少了一截。”王晨一边整理客户档案一边说,“但转念想,公司还得承担1011元,现在扣点钱,退休了能拿养老金,长远看划算。”
酒泉路甘肃省巾帼家政服务驿站负责人杨玲玲,是“陪跑计划”优秀学员,如今已是高级养老护理员。她所在的公司,会给长期在省三院做养老护理的员工缴纳五险,但仍有服务员打退堂鼓。“有人觉得干家政就是过渡,没想着长期做,也不知道未来能有啥发展。”杨玲玲说,她常跟服务人员聊:“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把家政当成正经职业干,缴社保就是给自己留保障。”
经营者困境:在“合规”与“留人”间两难
8月25日晚,从事外贸出口的张先生与几位做生意的朋友在一家老乡开的饭馆聚餐,几人边吃边聊,话题很快聚焦到《解释二》上——他们各自经营着公司或生意,手底下都有用工需求,《解释二》的发布让大家倍感压力。
20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的王先生,从国企离职后做起门窗生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公司里长期有几位亲戚朋友任职。听说能给员工补缴社保,王先生起初很兴奋:“如果国家有政策,一次性给我家亲戚补上15年也行。”但坐在对面的老同学任先生泼了冷水:“补缴社保不光要算本金,还得加上滞纳金和利息,按15年算,加起来估计要一大笔钱。”听到“滞纳金和利息可能是本金的2倍”,王先生立马改口:“那就算了。”
饭馆老板马先生也凑过来加入讨论。他坦言,《解释二》发布前,自己从未考虑过给员工缴社保:“我这饭馆里,大师傅和服务员走马灯似的换人——大师傅今天还炒菜,明天批评一顿就摔门走了;有的服务员回去结婚就不来了,实在没法办社保。”
让马先生颇为心烦的是,有位员工曾当着他的面反复播放“缴社保”相关视频,还追问“咱们买不买社保”。“我说‘按今年的经营状况,给大家都买社保,我就得关门回家种地了’,他听后没有说啥就走了,但第二天见着我表情有点不自然,他会不会找我补缴社保,我不知道,也不愿想。”
如果说“没钱缴社保”让马先生头疼,那“有钱缴却没人愿要”则让孙先生犯了难。
孙先生从国有大型企业跳槽后,创办了一家主营环氧树脂地坪的小公司,手下有10多位员工。曾做过秘书工作的他,对社保政策既了解又重视,也非常支持《解释二》的出台:“从创业开始,我就给职工缴社保,我的榜样是任正非、刘强东、于东来。”
但最近,两位新来的年轻员工却让他犯了愁——两人明确不愿买社保,理由是“缴了社保,到手的钱就少了”。孙先生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可话说多了,员工就脖子一拧:“再这样逼我,我就不干了。”
“辞退吧,年轻人很优秀,有点舍不得;留着吧,保不准哪天劳动部门或法院的‘法律文书’就来了。”孙先生无奈地说,“单位多掏钱,职工还不领情,这事太让人无语了。”
甘肃兰美到家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济璠,也面临着行业性的社保难题:“家政行业大多是中介制,服务人员和公司没有劳动关系,想缴社保都没处缴。”即便公司尝试推行“员工制”,也常碰壁。
“有的家政服务员‘农忙干农活、农闲干家政’,服务完一个雇主就走;有的试岗一周就换工作,社保刚开户就断缴。”杨济璠翻着员工名册说,“像‘妈妈岗’的学员,要兼顾家庭和工作,宁愿参加城镇居民社保,我们只能先给她们买意外险、责任险,再慢慢劝她们转员工制。”
该公司妇联副主席李小云也是“妈妈岗”出身,她最清楚服务员的顾虑:“有的服务员月工资超5000元,怕缴个税;还有失地农民,领着补偿金,不想再掏社保钱。”她记得有个服务员,好不容易说服对方缴社保,结果对方干了3个月就去外地工作,社保断了,回来后再也不愿意缴了。
法律界解读:《解释二》是规范劳动关系的“及时雨”
8月23日,甘肃融通律师事务所律师冯晓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期咨询社保合规问题的甘肃企业与员工数量明显增多。
谈及企业常见的社保违规行为,冯晓义直言:“办案中常遇到企业‘钻空子’——比如员工月薪8000元,企业却按社平工资的60%为基数缴社保;还有企业认为‘试用期不用缴社保’,甚至让员工签‘自愿放弃社保承诺书’,这些操作均属违法。”她强调,社保是法定强制义务,如同纳税,不能通过约定免除。
针对《解释二》的核心条款,冯晓义进一步解读:“第十九条明确,企业与员工约定不缴社保、或员工单方承诺弃保,这类约定全部无效。9月1日后,哪怕有员工手写的‘弃保承诺书’,只要企业未依法缴费,员工仍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解除劳动合同,并向企业索要经济补偿。”
对于员工和企业,冯晓义也给出了具体建议:“员工别为了多拿现钱放弃社保,否则生病报销、退休领养老金都会受影响;而且企业补缴社保后,有权追回此前发给员工的‘社保补贴’,最终可能得不偿失。企业则要尽快自查,让财务、人事部门核对员工近12个月收入,修正缴费基数并补缴欠缴费用;员工要留存好工资条、考勤记录,发现企业违规及时向劳动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9月1日起,‘约定弃保’的路已彻底堵死,合规参保才是唯一出路。”
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王瑞莲也对《解释二》的出台给予高度评价。她表示:“这几年社会经济发展快,劳动关系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劳动争议案件不仅数量增多,类型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竞业限制、福利待遇、社保纠纷等问题,以前相关法律规定不够细致,不同法院审理同类案件时,裁判标准可能不一致——这不仅让当事人困惑,也影响法院公信力。”
在王瑞莲看来,《解释二》就像“及时雨”:“新规专门针对实践中常见的劳动争议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尤其是社保纠纷这块,清晰界定了‘约定不缴社保’的无效性。以后法院审理这类案件,就有了具体、统一的法律依据,不用再纠结‘如何平衡双方利益’。以前有些劳动争议案,因法律依据不明确,法官要反复研究,办案效率受影响;《解释二》实施后,法官裁判有了清晰方向,能更快、更准确地出结果,既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也能统一裁判尺度,对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很有好处。”
《解释二》落地:在探索中走向“合规共赢”
9月1日已如约而至。如今在兰州的街头巷尾,小漆仍在忙着搬家,王晨依旧整理着客户档案,王阿姨穿梭在各个小区做保洁——《解释二》能否解开大家的顾虑,让更多人主动接受社保?目前虽无确切答案,但不少人已开始行动。
杨济璠正在筹备新的员工培训计划,想通过政策解读让服务员理解社保的长远意义;孙先生还在尝试与两位年轻员工沟通,希望能找到“合规”与“收入”的平衡点;李小云则在整理社保补贴申请材料,准备帮符合条件的服务员争取政策支持。
“慢慢来,总能让大家明白,现在的‘小付出’,是未来的‘大保障’。”李小云的话,或许道出了新规落地的关键——社保合规不仅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更需要企业与劳动者在理解与配合中,共同走向“长远共赢”。
(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本版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瞿娟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