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牛占虎 李明娟 马兰玲
“现在每天在‘幸福兰州长者食堂’吃饭,遇上下雨天志愿者会将热乎乎的饭菜送到行动不太方便的老年人家里。食堂里有馒头、米饭、面条、素菜、荤菜,种类多,热乎可口,老人们中午在食堂吃饭唠家常,饭后下棋、打牌,学唱歌,幸福得很。”79岁的李宗彪老人对社区服务赞不绝口。

兰州市安宁区安宁西路街道枣林西社区辖14个居民小区、住有5600多户11500多人。社区采用“中央集中配送+社区就餐+上门配送”模式,将助餐与银龄学堂、康养、文化活动融合。这一鲜活实践诠释了基层治理的民生温度,是甘肃民生领域建设的生动缩影。

此前,许多老年人反映吃饭难,希望社区开办老年食堂。“怎么把食堂办好,还得问居民。”社区党委书记黄丽娟说。随后,枣林西社区在居民群中发出意见征集通知,与200多位居民座谈,办起了“幸福兰州长者食堂”。食堂变着花样做饭菜,尽量满足老年人的用餐口味和习惯。正在吃饭的刘大爷说,自从有了食堂,家里几乎没做过饭,食堂卫生好、饭菜品种多、味道香,都是小碗菜自选,一顿饭超不过10块钱。

“我们没有独立的办公室,每一张桌子都是办公桌,每一个地方都是办公点。”黄丽娟的话道出了社区“办公区域最小化、便民活动场地最大化”的服务理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针对6至13岁青少年,社区开办公益“红领巾”课后托管班,配备专职教师与大学生志愿者,设有作业辅导、素质拓展等课程,解决家长“看护难”问题。辖区居民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在超市上班,下班迟,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放学就在托管班,有老师辅导作业,很放心。
网格员们用“铁脚板”丈量民情,成为居民的“贴心人”。枣林西社区对特殊群体落实“一周一上门”“早看窗帘晚看灯”,提供“零距离帮代办”服务;依托“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横向打通综治、信访等多部门,纵向贯通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系统,为群众提供报事说事、参与治理的便捷平台。2025年以来,社区办理群众诉求735件,化解矛盾纠纷249件,群众满意率与安全幸福指数双提升。

治安环境的好坏是平安建设的关键。刘家堡派出所所长朱宏军眼中透着坚定:“全所民辅警深感肩头责任之重,始终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作为工作目标,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幸福生活。”
“远亲不如近邻,为水管漏水这点事伤了和气,值得吗?”走进刘家堡派出所“老警官调解室”,退休民警汉桂玲正握着居民潘女士与楼上住户小刘的手耐心劝导。此前,小刘家中水管漏水导致潘女士卧室天花板受损,双方争执不下,甚至扬言要通过诉讼解决。汉桂玲从“邻里情分”切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相邻权的条款释法说理,最终两人握手言和。
一年来,刘家堡派出所累计排查矛盾纠纷283起,化解率达100%;辖区实现10年无命案,未发生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将确保“矛盾不上交”的承诺落到每一户群众家中。
高效服务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的精细化网格治理体系。枣林西社区积极构建“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打造“多网合一、一网统管”模式,科学划分12个小网格,按“1+4+X”模式配备力量,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更精准。


社区用心服务换来了居民真心回馈,形成“共建共享”局面。退休老党员当起了“银发志愿者”,孩子们参与环境卫生宣传、清洁行动……越来越多居民从“享受者”变为“行动者”。2024年,枣林西社区荣获甘肃省新时代“枫桥式”基层单位、全省“红石榴”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示范社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怀着为民服务的初心,兰州市用心用情托举“一老一小”幸福生活,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养老机构26家、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4个、示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1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510个。

“一老一小”不仅是万千家庭的牵挂,更是民生福祉的关键所在。我省始终秉持“民生为大”的理念,在教育、医疗、养老与托育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帮助年轻人能就业,优化党群服务阵地的功能,精准解决群众家门口的实际问题,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