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庄俊康
金秋时节,走进民勤县的田间地头,玉米、葵花等作物陆续成熟。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收割机与打捆机同步作业,将金黄的秸秆压缩成整齐方捆,随后由卡车运往收储中心。
据悉,2025年民勤县全县总播种面积112.2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9.66万亩,经济作物72.61万亩。全县年畜禽饲养量达430万头(只),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对于降低畜牧业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收储运体系建设:打通秸秆利用“第一公里”
“以前收秸秆,全靠人工,费时费力,还收不干净。现在有了专业合作社和先进设备,效率提高了好几倍。”蔡旗镇煌辉新村村民站在地头,看着正在作业的秸秆打捆机,脸上满是笑容。
在民勤县稳盛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场地里,几台崭新的全自动打捆机格外引人注目。合作社负责人柏少华自豪地说:“我们现在有大型拖拉机6台、秸秆捡拾打捆机4套、玉米收割机4台等农机具30多台(套),是民勤县机械类型最齐全的农机合作社。项目支持我们购买了1台拖拉机和2台全自动打捆机,年秸秆收储能力增加了0.5万吨,达到0.8万吨。”

今年,民勤县共扶持建设了5家秸秆收储运中心(站),新增秸秆收储能力2.5万吨。这些收储运中心分布在蔡旗、南湖、重兴等秸秆主产区,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收储运网络。
饲料化利用:延伸秸秆价值链
在甘肃欣海牧草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操作一台崭新的秸秆自动化颗粒机。原本松散的秸秆经过切碎、揉丝、除尘、制粒等工序,变成了颗粒状的优质饲料。

“我们公司主要生产牧草饲料。项目实施后,我们改造提升了1028平方米的秸秆颗粒车间,引进了先进的秸秆自动化颗粒机,年秸秆颗粒加工能力提升1.3万吨。”公司负责人徐发柱介绍道,“这些秸秆颗粒饲料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便于储存和运输,深受养殖户欢迎。”
在产品展示区,不同规格的秸秆颗粒产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这是玉米秸秆颗粒,这是小麦秸秆颗粒,还有混合秸秆颗粒。我们根据不同牲畜的需求,调整配方,生产出适合牛、羊等不同品类的饲料产品。”徐发柱说。
据了解,民勤县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共支持1家饲料化加工企业进行生产车间提升改造和设备更新,新增秸秆加工能力1.3万吨,可有效提升全县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
科技支撑:精准监测提升利用效率
为了科学评估秸秆资源潜力,民勤县首次启动了农作物秸秆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监测工作。项目聘请兰州大学草业科学院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在全县选取了8个乡镇作为采样点,对小麦和玉米的草谷比、可收集系数等关键参数进行精确测定。
在红沙梁镇的一片小麦地里,项目组科研人员正在指导县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采样。兰州大学草业科学院教授韩云华介绍道:“我们按照五点法设置样方,将样方内的小麦齐地刈割后,进行脱粒、清选,测定秸秆和谷物的重量。同时,我们还要测定植株高度、留茬高度、枝叶损失率等参数,这些数据对于准确评估秸秆资源量和制定合理的收储运方案至关重要。”

据了解,目前小麦田间数据测定工作已全部完成,玉米相关指标测定将在9月底前完成。这些数据将为建立民勤县秸秆资源台账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奠定基础。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后,我们家的秸秆都被合作社收走了,不仅省事,还能卖钱。以前秸秆要么就地焚烧,要么堆在地里烂掉,现在变成了宝贝。”重兴镇农民高兴地说。
项目实施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农民收入增加上。据测算,2024年民勤县玉米秸秆每吨0.068万元,秸秆颗粒每吨售价0.12万元。项目实施后新增的2.5万吨秸秆收储量和1.3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将产生年经济效益3260万元。
在社会效益上,项目将有效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项目还通过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
更重要的是,项目的实施将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可有效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同时,秸秆经过饲料化利用后,产生的畜禽粪便又可以还田,形成“秸秆—饲料—粪便—肥料—农作物”的循环农业模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民勤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马超表示:“项目建成后,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将提升3.8万吨,综合利用率将稳定保持在90%以上。”
未来,民勤县还将进一步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提升饲料化加工能力,推广多元化利用方式,探索可操作、可复制的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新机制及产业发展新路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