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佛慈赓续工业文明

 2025/09/23 10:07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燕春丽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燕春丽

  近日,省工信厅公布了甘肃省第三批工业遗产名单,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佛慈制药”)申报的“佛慈1929工业博物馆、老厂区旧址”成功入选。这家创立于1929年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完整的实体遗存和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成为甘肃省工业文明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见证者。

  此次入选,不仅是对佛慈制药九十六年工业化发展历程的肯定,也为甘肃工业文明传承增添了浓重一笔。

  跨越世纪的迁徙:从上海滩到金城兰州

  佛慈制药1929年始建于上海,是我国近代中药工业化的重要开端。1956年,为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佛慈制药西迁兰州,落户兰州市酒泉路,之后于1970年迁至兰州市盐场路,2018年再次搬迁至兰州新区华山路2289号。每一次搬迁,不仅是空间的转移,更是技术升级和产业扩张的里程碑。

  佛慈制药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认定的核心物项包括位于兰州新区华山路2289号的佛慈1929工业博物馆、原兰州市城关区佛慈大街68号的老厂区遗址(现为佛慈1929文创广场),以及保存完好的老旧设备100多台套、历史产品包装、广告海报、注册商标、档案文献等实物资料。同时涵盖企业文化、非遗技艺、传统制作工艺、科研成果和企业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佛慈1929工业博物馆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目前甘肃省规模最大的中医药主题工业博物馆。该博物馆创新性地采用“两基地四馆一厅”的展陈体系,即中药生产基地、中草药科普康养基地,以及企业文化展示馆、中医药文化展示馆、老旧设备展馆、书画陈列馆和党建文化展厅。这种多维度、全方位的展示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工业遗产的静态展示模式,使工业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而老厂区遗址,则完整保留了佛慈西迁兰州后的发展印记。厂区内针剂楼、丸片剂楼、提炼楼、炮制车间、制剂大楼、办公楼等历史建筑群保存完好,总建筑面积达2.34万平方米。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佛慈制药在兰州的发展历程,更记录了中国工业建筑的时代特征和演变轨迹。

  值得一提的是,佛慈1929工业博物馆馆藏实物更是弥足珍贵。从1929年进口的真空蒸馏煎药机、德国海德堡胶印机到1953年自制割丸机、1980年德国薄层扫描仪等,这些设备真实记录了佛慈制药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自动化迈进的技术轨迹,也完整串联了中国中药工业从机械化、自动化到智能化的技术演进史。

  同时,馆藏保存完好的1500余件历史文物,包括30多种创立初期产品包装、民国时期《大公报》刊登的产品广告海报、75件国内注册商标和41件国外注册商标等,这些珍贵实物共同构筑了一部“可触摸的中药工业史”。

  非物质遗产:匠心技艺与文化精神的传承

  工业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实体遗存,更在于其蕴含的技术精髓、企业精神和文化传统。

  作为中药浓缩丸工艺的首创者,佛慈制药的创新精神贯穿发展始终。其浓缩丸制作、参茸固本还少丸制作、定眩丸制作、二益丸制作四项技艺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技艺不仅代表着中药制作的最高水平,更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慈制药始终坚持“科学制药”传统,建立了健全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近三十年来,通过20余次国内外GMP认证,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32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中药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企业精神层面,佛慈制药形成了以“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创新求变与开放包容、匠心独运与精益求精、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为核心的精神谱系。从1929年提出“科学国药”理念,到如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企业使命,佛慈构建了完整的企业文化识别系统。这些文化理念不仅体现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更通过历代佛慈人的实践得以传承和发扬。

  荣誉体系同样彰显其行业地位。佛慈制药先后获得“陇货精品”“甘肃省著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第七届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甘肃省先进企业(贡献奖)”等70多项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荣誉。其产品也获得了30多项重要荣誉:“金匮肾气丸”“当归浸膏片”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杜鹃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企业产品质量的肯定,更是对佛慈制药坚守匠心精神的褒奖。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从生产车间到文旅高地

  佛慈制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并非简单的静态保存,而是通过文旅融合、科普教育、创意转化等多种方式,让工业遗产“活”起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2023年,佛慈制药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佛慈1929工业博物馆已成为甘肃省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博物馆创新性地将工业生产、文化展示、旅游体验有机结合,形成集中药种植养殖、生产科普、康养健身、文化展示、观光游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旅游基地。由老厂区改造的佛慈1929文创广场则通过空间再造、功能重塑,将工业遗址转化为文化创意聚集地,成为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实现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双赢。

  在教育功能开发方面,佛慈制药工业遗产展现出独特优势。企业先后被认定为“甘肃省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是兰州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现代职业学院等高校的教育实践和研学基地。

  一家药厂,九十六载风雨兼程;一处遗产,承载几代人的奋斗记忆。从黄浦江畔到黄河之滨,从私营药厂到国有上市企业,佛慈制药不仅见证了中国中药工业化、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历程,更成为甘肃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我们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继续讲好甘肃工业故事,传承民族医药薪火,让老厂区焕发新生机,让老品牌绽放新光彩,在新时代新征程彰显新担当新作为。”佛慈制药相关负责人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