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马如娟 通讯员 杨蕊
初秋时节,走进环县惠泽家园保障性住房小区,整洁美观的楼栋、规划有序的绿化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映入眼帘。休闲广场上,老人们悠闲散步,孩子们追逐嬉戏,居民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区,是环县着力解决群众住房难题、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生动缩影。

保障性住房托起群众“安居梦”
“我这套房子每平方米3500元,面积81.57平方米。楼下超市啥都有,特别方便,孩子也在旁边的九年制学校上学,总体很满意。”惠泽家园居民杨润霞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的心声,道出了众多保障房住户的共同感受。
环县房屋征收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阳介绍,目前环县已建成保障性住房1746套,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包括经济适用房668套、保障性租赁住房548套和南区经济适用住房530套。“所有住房已全部交付使用,有效解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安居工程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今年,环县又在南区开工建设安广嘉苑小区,这是环县第一批限价商品房项目,共计411套,预计年底交房。该项目申购对象覆盖面广,包括政府引进人才、劳模、英模、园林工人、环卫工人、公交车司机、生态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数字就业中心聘用人员等群体。“房源有剩余时,还将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聘用人员供应。”张阳补充道。

农房改造筑牢乡村振兴“根基石”
城镇保障房建设如火如荼,农村住房改善同样硕果累累。洪德镇许旗村支书胡继溥介绍:“近年来我们村共推进282户危房改造和抗震房建设,其中抗震房15户。这既解决了住房安全隐患,又同步整治了人居环境。”
住房条件的改善,不仅让村民住得安心,更为他们省下资金发展产业创造了条件。“许多村民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发展养殖、农资代销等,为乡村振兴筑牢了根基。”胡继溥说。
在许旗村缪尚才家,干净的院落里五间抗震房整齐排列。76岁的陈海芸奶奶和她78岁的老伴在这里安享晚年。“新房安全结实,临着主街,出门买东西、和邻居聊天特别方便。”爷爷笑着说。这让他们真正实现了“安居”又“乐业”。
近年来,环县将农房抗震改造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改善居住环境、保障住房安全的民生工程来抓。2021年至2024年,全县完成农房抗震改造3212户,其中政府兜底保障110户,共发放补助资金7801万元,有力保障了群众住房安全。今年,环县计划完成农房抗震改造562户,截至7月初,已竣工259户。
全面打造城乡住房安全新模式
面对县域面积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住房条件差异大的现实,环县通过专业化评估、标准化建设、常态化检测、规范化推进,全面提升城乡居民住房安全水平。为实现“应改尽改、不落一户”的目标,环县制定了《农房抗震改造工作实施方案》。“专业机构的介入确保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将所有需改造农房纳入保障范围,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吕海涛介绍。
同时,环县大力实施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工程,2023年以来已举办2期培训班,对1892名工匠进行系统培训考核,并为合格者颁发证书,纳入国家系统统一管理,从源头上提升建设队伍的专业素养。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技术标准,新建住房必须落实“上下圈梁、构造柱、砂浆砌筑、实砸墙”的硬性标准;对加固改造的住房或窑洞,则在尊重农户意愿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方案,力求在提升抗震性能的同时实现成本优化和质量可控。
环县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的稳步提升,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更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城镇到乡村,从保障房到抗震房,环县正以实际行动书写“安居乐业”的民生答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