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通讯员 何方
青山如黛,绿水含情。金秋时节的徽县江洛镇李寺村,被金色稻浪温柔覆盖。千亩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禾秆,微风拂过,稻浪翻滚,清甜的稻花香弥漫四周,连山间的风都染上丰收的甜意。一条河流由北向南舒缓流过,澄澈河水倒映着金黄稻田与远处青山,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田园画卷,让人仿若置身江南水乡。

在李寺村稻田旁,“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的农民丰收节活动热闹开场。欢快鼓乐声打破田园宁静,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手拉手跳起锅庄舞,脚步踏在田埂,笑容绽放在阳光下。随着“开镰喽!”一声吆喝,几位村民手持镰刀走进稻田,刀刃划过稻秆的“唰唰”声,与村民的吆喝声、鼓乐声交织,奏响了丰收序曲。金黄稻穗应声而落,不一会儿便堆起小稻垛,饱满稻谷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映得村民脸庞格外红润。

田埂上挤满了前来“寻趣”的游人。有人举着手机,捕捉稻浪与劳作村民的身影;有人蹲在稻田边,轻托稻穗,感受稻花清香;还有人带着孩子穿梭在田埂,教孩子辨认稻穗、触摸谷粒,体会“粒粒皆辛苦”。
“早就听说李寺村稻田美,今天没失望!”县城游客王女士边翻看照片边笑道,“这金灿灿的稻子、清澈的河水,还有村民的笑脸,每一张都是壁纸级风景,回去一定发朋友圈!”

“今年稻穗颗粒饱满,肯定能卖上好价钱!”62岁的村民苏金叶站在自家稻田,捧着刚收割的稻穗,搓开谷壳,露出洁白的米粒,眼角笑意满满。
“过去种稻‘看天吃饭’,耕地、插秧、收割全靠人力,累且亩产不稳定。现在县上派农业技术员指导,从选种到施肥有科学方案,还用上插秧机、收割机,机械化耕种省力多了。你瞧这稻子,亩产能超千斤,比往年多收不少!”村民李金杰说。

“我们村注册了‘游龙稻乡’‘游龙贡米’等品牌商标,搞起‘稻田线上认购’,好米走出了大山。品牌响了,米有了‘身份证’,价格就上去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71岁的村民杨伟杰高兴地说。
李寺村地处徽成盆地浅山河谷丘陵区的游龙川,所产大米历史悠久,明清时就是朝廷贡品,“游龙贡米”美名流传至今。近年来,江洛镇深挖“游龙稻乡”文化元素,创新种养模式,依托游龙稻乡田园综合体,打造骑行观光线路,举办“插秧节”“丰收节”等活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傍晚,金色余晖洒在稻田,给稻浪镀上温暖光晕。村民忙着装车稻谷,游人驻足拍照,线上订单提示音不断,孩子们在田埂嬉戏,笑声与稻花香飘荡山间。这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图景,正让乡村振兴的活力在这片沃土上绽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