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丰收节吹来“科技风”

 2025/09/25 14:37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张莉莉 通讯员 谢欢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莉莉 通讯员 谢欢

  秋分时节,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金风送爽,玉门大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无人农机有序穿梭田间,智能水肥系统精准滴灌作物,物联网设备实时感知生长状态……一幅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生动图景,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近年来,玉门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靠天吃饭”向“靠技增产”深刻转变,逐步探索出一条智慧引领、绿色高效、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智慧农田 筑牢“粮仓”根基

  在玉门市下西号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无人机盘旋在田间上空开展遥感监测。“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我们能及时识别病虫害隐患和作物营养不良区域,实现精准施药、科学施肥。”现场技术员介绍。目前,该示范区已建成2.339万亩智能管控农田,配套布设物联网传感器200余套,构建起“天上无人机巡查、地上传感器监测、云上大数据分析”的立体化管控体系。

  在玉门市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智能管控系统已成为守护粮食安全的“智慧大脑”。依托水肥一体化、物联网实时监测、遥感数据分析等技术,可对土壤墒情、气象条件、作物长势进行全天候监控与智能决策。截至目前,玉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61万亩,成功打造“百亩块、千亩方、万亩片”智慧农田样板;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16.42万亩,总产量预计9.26万吨,科技赋能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玉门落地生根。

  智能养殖 牧场里的“高科技”

  在玉门市小金湾乡裕盛源万头(有机)肉牛养殖产业园,技术员陈元文正通过智能终端记录圈舍肉牛的饲料投喂数据。“优良品种得靠科学方法喂养,产业园目前存栏肉牛4500头,采用全程机械化饲喂系统,完成全部圈舍肉牛的饲喂工作仅需5至8分钟。”他介绍道,“通过精准控制每头牛的采食量,可使其平均日增重达到1.5公斤,既能有效缩短饲养周期,还能让每头牛日均降低饲养成本约5元。”

  如今,智能饲喂、精准监测等系统已成为玉门市规模化养殖场的标准配置,推动牛羊养殖实现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高效化运营。截至目前,玉门市畜禽饲养量达241.2万头(只),科技不仅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益,更助力构建起“养殖-粪污-种植”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

  数字赋能 特色产业“链”上发力

  在玉门市花海镇万亩蜜瓜基地,新投用的智能分拣线正高效运转。“每个蜜瓜都要经过糖度检测、外观扫描、重量称重三道工序自动分级,每小时可分拣新鲜蜜瓜5吨以上。”基地技术总监尚志鹏告诉记者。通过引进数字化管理系统,该基地实现了从种植、管护到采收、销售的全程可追溯,今年预计蜜瓜产量突破3万吨。

  聚焦蜜瓜、枸杞、牛羊、制种等六大特色产业,玉门市加快推进产业链“链群提升”工程,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借助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管理平台、智能分拣包装线等先进技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数字化管控。目前,玉门市已建成蜜瓜分拣包装中心、枸杞精深加工车间、智能冷链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4%,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玉门珍好”区域公用品牌借助电商平台与产品溯源系统,正加速走进全国消费者的视野。科技创新已成为玉门市特色农产品增值的“隐形翅膀”,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