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3°的绿色革命:武都50年把橄榄果育成"金果果"

 2025/09/28 14:30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白杨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金秋九月的白龙江畔,64.13万亩橄榄林如绿色浪潮铺展山间,饱满的果实压弯枝头,初榨橄榄油在玻璃瓶中泛着琥珀色光泽。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陇南油橄榄产销对接会上,香港客商的签约、高校专家的合作协议、农户脸上的笑容,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态变产业、青果变金果、荒山变金山”的乡村振兴图景。

  武都用50年时间,在北纬33°这条与地中海沿岸重合的“黄金纬度带”上,走出了一条油橄榄行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的双赢之路。

  从“引种试验”到“行业标杆”:产业根基的50年筑牢

  1975年,第一批油橄榄苗在武都白龙江沿岸扎根时,没人能想到这颗外来种子会成长为县域经济的“脊梁”。作为中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武都的生态禀赋得天独厚,但从“零星种植”到“全国近三成种植面积”的跨越,靠的是系统性布局与久久为功的坚守。

  政策托底让产业站得稳。武都区出台专项发展决定,每年拿出880万元财政资金以奖代补、贴息,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格局。如今28个乡镇320个行政村的橄榄林,正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成果。科技赋能让品质提得高,全国首个油橄榄院士专家工作站扎根田间,良种繁育、数字监测让每颗橄榄都有“生长档案”,16家加工企业的22条世界先进生产线,将鲜果加工能力提升至每年6万吨。生态筑基让路子走得远,武都将橄榄基地建设与荒山治理结合,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同时,建成7个万亩、15个千亩示范基地,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同频共振。

  如今,武都油橄榄已手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甘味”公用品牌等多张名片,斩获191项国内外奖项,《新华·中国(武都)油橄榄高质量发展指数》更成为行业品质标尺。从引种试验到行业标杆,武都用50年证明:特色产业发展既要靠先天禀赋,更要靠后天的精准施策与持续投入。

  从“卖原料”到“全链增值”:行业升级的破局之道

  在祥宇油橄榄生态产业园的展销区,特级初榨橄榄油、橄榄保健品、护肤品等80多种产品琳琅满目,打破了外界对油橄榄只产食用油的认知。这背后,是武都突破产业链瓶颈、实现价值跃升的主动探索,为油橄榄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升级路径。

  武都的破局关键在于构建从枝头到舌尖、从种植到品牌的全链条体系。在种植端,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标准化管理,20多万群众直接参与种植环节,既保障了原料品质的稳定性,又让农户获得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双重收益。在加工端,推动企业从初榨加工向精深研发转型,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开发保健品、护肤品等衍生产品,将橄榄果的附加值提升数倍。在市场端,搭建产销对接会等长期合作平台,借助香港等贸易枢纽将产品推向全球,同时通过品牌指数发布强化市场认可度,实现从卖产品到创价值的跨越。“以前橄榄果只能卖给本地加工厂,现在企业上门收购,还教我们科学种植,去年光务工就挣了3万多元。”武都区汉王镇农户李建军的话道出了全链发展的民生温度。数据显示,主产区群众人均油橄榄产业收入达4000多元,这条全链增值之路,既让产业有了竞争力,更让农民有了获得感。

  从“单一产业”到“集群发展”: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

  油橄榄产业的崛起,不仅让武都有了绿色名片,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如今的武都,已形成以花椒、油橄榄、中药材为主导,畜牧、蔬菜等为补充的“3+6”农业特色产业体系,总面积超180万亩,全产业链价值突破百亿元。

  这种核心产业引领、多元产业支撑的发展模式,破解了单一产业抗风险能力弱、农民增收渠道窄的难题。油橄榄与花椒形成双轮驱动,前者年产值稳步增长,后者以44亿元产值成为另一支柱,两者在种植、加工、销售环节形成资源共享,降低了单个产业的发展成本。同时,产业集群带动了物流、电商、文旅等配套产业发展,橄榄园变身“打卡地”,初榨油车间成为“科普馆”,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性循环。

  在利益联结机制上,武都创新推出“租金+薪金+分红”的三重收益模式,让农户深度绑定产业发展。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获得规模化基地,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与统一收购,农户既能参与生产环节拿工资,又能通过入股分享企业利润。这种模式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让“产业兴”真正转化为“百姓富”。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武都正持续在基地建设、科技研发、品牌守护上发力,目标让橄榄油香飘全国、走向世界。从一颗引种的橄榄苗,到支撑乡村振兴的百亿产业,武都的实践给出了清晰答案:特色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守住生态底线、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利益联结,这样才能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让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底气。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