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河东镇:“四维联动”解民忧 党建引领绘就扶困助残幸福图景

 2025/09/29 09:59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房惠玲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在凉州区河东镇的村级幸福互助院里,老人们捧着热气腾腾的优惠餐食笑意盈盈;残疾人家中,新适配的辅助器具让日常起居愈发便利;困境儿童身旁,帮扶干部的耐心疏导驱散成长烦恼……如今的河东镇,处处可见扶困助残的暖心场景。近年来,该镇以“体系、政策、服务、力量”四维联动机制为抓手,将扶困助残工作做深做实,让民生福祉在党建引领下持续升温。

  体系联动织密网 帮扶根基更扎实

  “以前遇到难题不知道找谁,现在镇里干部常来走访,村里还有爱心助残员,有需求很快能响应。”说起帮扶变化,凉州区河东镇村民王大爷深有感触。这背后,是河东镇构建的“党委统领、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四级联动机制在发挥作用。

  凉州区河东镇镇领导班子带头落实包村联户制度,常态化下沉一线调研,定期召开专题推进会,累计解决扶困助残领域实际问题40余个。在此基础上,创新推行“1+3+N”组织模式——以镇党委为核心,联动镇残联、党群服务中心、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3个部门,整合村集体与社会力量,配备12名爱心助残员、12名儿童主任,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服务网络。

  针对困难群体“发现难、管理散”问题,凉州区河东镇通过线下入户摸排与线上数据共享相结合,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对重点对象实行“一人一档、一户一策”,目前已结成帮扶对子186对,实现困难群体帮扶全覆盖。

  政策联动破难题 服务效能再提升

  “3元钱就能吃到热乎饭,省事又暖胃,比家里自己做还方便!”在河东镇某村级幸福互助院的爱心餐厅,78岁的李奶奶边吃饭边夸赞。这是凉州区河东镇围绕困难群体需求,构建“基础保障+特色服务”多元供给体系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凉州区河东镇已建成3个村级幸福互助院、8个日间照料中心、8个“巾帼佳美”积分超市,整合爱心企业、人士资源参与急难救助,积极对接“99公益日”等平台汇聚社会力量。在敬老助老方面,除爱心餐厅外,“暖心敲门”行动常态化开展,每月走访独居老人,累计解决生活难题70余个;在困境儿童关怀上,落实助学政策、开展心理疏导,保障孩子“就学无忧、成长无碍”;针对残疾人需求,上半年完成上门适配辅助器具116件,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群众。

  服务联动暖人心 人文关怀有温度

  “谢谢你们专门上门给我评残,不用来回跑,太贴心了!”前不久,凉州区河东镇肢体残疾村民张师傅,在家中完成了残疾等级评定,对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连连道谢。

  在河东镇,扶困助残不仅有“物质帮扶”的力度,更有“精神慰藉”的温度。该镇为困难群体建立详实的“一户一档”服务档案,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评残、辅具配送、家庭无障碍改造等便利服务,上半年已完成上门残疾等级评定25人;组织困难群体参与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帮助他们融入社会、重拾信心;帮扶干部日常走访时,用“大爷,最近身体咋样?”“天冷了注意添衣,有事随时打电话”等朴实话语拉近距离,让党组织的关怀直抵人心。

  力量联动激活力 共治格局聚合力

  “参加了镇上的养殖技术培训,还申请到了扶持资金,现在家里养的羊长势很好,年底肯定能增收!”凉州区河东镇残疾人养殖户陈大哥对未来充满期待。该镇始终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开发、产业扶持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截至目前,凉州区河东镇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11期,培训200余人次,协调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113个,优先安置困难群体,联动爱心企业设立辅助性就业岗位,扶持残疾人家庭发展种养殖业。同时,组建扶困助残志愿服务队,发展注册志愿者1625人,常态化开展“一老一小”关爱服务;联合区、市直结对部门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共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如今,凉州区河东镇的扶困助残工作已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党建引领下的“四维联动”机制,正让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下一步,该镇将继续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深化党建引领,优化帮扶举措,凝聚社会合力,用心用情擦亮民生底色,绘就更具温度、更显质感的幸福民生新画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