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苏黎明
金秋的会宁大地,沃野铺金、村落焕新。平整的通村路串联起产业基地,文明新风浸润着农家院落,绿水青山环抱着美丽乡村……近年来,会宁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创新“党建+”模式,打出乡村振兴组合拳,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党建+产业:激活致富新引擎
“党支部牵头找路子,我们跟着干就有奔头!”头寨子镇小寨村果农金铭望着枝头饱满的苹果说。该村党支部以产业党建为抓手,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推动苹果产业全链条发展,实现亩均产量3500公斤至4000公斤,带动农户稳定增收。
在草滩镇孔寨村,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红葱特色种植,亩均收益达4000元。今年以来,会宁县各级党组织主动作为,打造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点864个、小杂粮示范点2个,新增肉牛标准化养殖场1家,建成万亩马铃薯、玉米基地2个、千亩胡麻基地3个;全力培育“甘味”品牌,认证产品51个,3个农特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党建+文明:涵养乡村精气神
“以前农闲的时候,附近的农户只会聚在一起打麻将、闲聊。现在闲暇时间都会去村里的文化图书室或者文化广场看书、锻炼,接受文化熏陶和滋养。”土门岘镇土门村村民李林介绍,通过常态化开展弘扬家风家训、表彰“道德模范”、评选“最美家庭”等活动,让群众身边有了更多正面的例子;通过举办道德讲堂、文娱活动,倡导学礼、用礼、尚礼,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好风气。
近年来,会宁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由村党组织牵头开展“最美家庭”评选、道德模范表彰、家风家训宣讲等活动,今年已推荐参评“中国好人榜”3人。同时,党组织带头整治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通过道德讲堂、文艺巡演等形式传递文明新风,让“文明之花”在乡村处处绽放。
党建+生态:擦亮宜居新底色
“党员带头种,群众跟着干,荒山坡才能变成‘绿色银行’。”会宁县林业和草原局党员干部带头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地见效。该县各级党组织锚定“建设生态宜居会宁,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目标,以党支部为单位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牵头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绿化攻坚格局。
截至目前,会宁县共计完成营造林任务19.7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92%,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58.85%,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如今的会宁,山川披绿、村庄秀美,党建引领下的生态建设,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的“幸福靠山”。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