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蒋文艳
金秋时节,在武威市民勤县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万亩菜田如翠绿绒毯般铺展在大漠边缘。产业园里,上百名工人正忙着采收鲜嫩的青仔与学斗(青菜)。一天后,这批带着沙乡清新气息的蔬菜,将跨越千里,端上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从昔日风沙肆虐的荒滩,到如今供港蔬菜的核心产地,民勤县正以“科技赋能、生态优先”为路径,将资源劣势转化为富民强县的产业优势。

“民勤的充足光照与较大昼夜温差,是蔬菜生长的‘天然温室’。”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许尔财拿起一棵刚采收的学斗(青菜)介绍,园区精选耐高温、口感佳的菜种,种出的蔬菜色泽翠绿、清甜多汁,尤其是菜心系列,凭借鲜嫩风味成了港澳市场的“名贵蔬菜”。
这份“好口感”的背后,是民勤县持续推进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局部区域气候条件不断优化,为农业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产业园创新采用的“有机肥培育法”,更让沙土地种出了“优质菜”。
“产业园的菜能远销千里,靠的是科技硬实力。”许尔财指着离菜田不远处的发酵池说,池中的油渣、花生渣经过科学腐熟后,成为滋养蔬菜的天然肥料,既提升了口感,又保障了绿色安全。
为保障蔬菜品质,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4名蔬菜专家、民勤县农技中心3名骨干及当地技术人员组成的“驻点服务团队”,从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到田间管理,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每月一次的技术培训,更让农户们都成了“懂标准、会管理”的行家里手。园区内,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设施遍布田间,土壤深翻改良、秸秆还田等技术集成应用,让每一棵蔬菜都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从种植到流通,“全程可控”是关键。地头上,每箱封装好的蔬菜都贴有专属二维码,扫码便能追溯种源、种植、植保等全流程信息;进入园区后,1.1万立方米恒温库、5500平方米泡沫箱厂及物联网监控设备,共同构建起“田间—冷库—餐桌”的闭环冷链物流体系,确保蔬菜新鲜度与安全性双达标。
“我们推行‘订单式种植’,市场需要什么菜,就种什么菜,精准匹配粤港澳消费者口味。”许尔财介绍,2024年产业园各类蔬菜产量达1.1万吨,销售期从5月中旬持续至10月,一年可种4茬,亩均产量4400多斤,亩均销售收入超1万元,扣除成本后纯利达4000元以上。
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也让当地群众及来甘务工人员受益匪浅。“我和丈夫来这里打工,两个人一个月工资超过1万元,还能把1岁多的孩子带到身边照顾,既挣了钱又不耽误陪孩子长大,心里踏实得很。”来自云南的苏萍,便是产业园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之一。如今,越来越多像苏萍这样的人,在产业园找到了稳定工作,实现了增收致富。
目前,产业园区生产旺季最多可提供近1000个就业岗位,直接带动2600多户农户、1万余名农业人口受益,户均年增纯收入1700元以上。在680亩日光温室生产区内,120座全钢屋架温室整齐排列,农户承包种植的人参果、西红柿、沙葱等作物,每棚销售收入突破10万元,“治沙护绿”与“增收致富”在这里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民勤县苏武镇副镇长周栋介绍,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自2017年开工建设以来,始终坚持“生态与产业同频、企业与农户共赢”的理念。园区总投资2.68亿元,采用“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专攻供港蔬菜产业。2019年11月,园区被正式列为第三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核心区,大漠蔬菜就此叩开粤港澳市场大门。
眼下,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正规划引进净菜加工项目,通过清洗、切分、包装等深加工环节进一步提升蔬菜附加值,计划带动更多农民参与产业链,共享发展红利。
从防风固沙的生态战场,到产业兴农的富民基地;从大漠荒滩的“土坷垃”,到粤港澳餐桌的“优质菜”,民勤县以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实践样板,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财富,更是富民资本”。如今,这片沙乡大地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图景,正伴着每一棵鲜嫩的蔬菜,向更远的地方延伸。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