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通讯员 冯维彪
金秋时节,古浪县古丰镇的黄芪种植基地里一派丰收盛景——沉甸甸的黄芪根茎从土里拔出,带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堆成小山,村民们弯腰采收、分拣、装袋,指尖翻飞间满是丰收的喜悦。“在家门口收黄芪,一天能挣120元,今年光务工就挣了8000多块!”刚把一筐黄芪装上车的村民季兴祥,擦着额头的汗水笑得格外满足。
这热闹的丰收场景,正是古浪县古丰镇以党建引领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共享增收成果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古丰镇始终将党建作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抓手,紧扣“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布局,在严守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立足当地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将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作为特色产业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群众富”的振兴之路。

为让中药材产业从“落地”到“扎根”,古丰镇打出政策与技术“组合拳”。镇党委主动抢抓政策机遇,不仅落实产业奖补政策,还积极对接县农技中心、省农科院等行业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中药材种植培训和技术服务,手把手教群众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打消群众“不会种、不敢种”的顾虑,鼓励引导群众自主发展中药材种植。截至目前,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预计2025年可实现直接经济效益4400余万元。
党员示范户的带头作用,更让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古丰镇古丰村党员盛元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黄芪种植“领头人”,三年前,他率先试种不足百亩的黄芪,凭借科学管理和政策支持,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到如今的1100多亩。“咱是党员,就得带好头!”盛元不仅自己靠种黄芪脱了贫、致了富,还主动流转周边闲置土地,解决了土地撂荒难题,同时优先吸纳留守妇女、老人到基地务工,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古丰镇并未满足于“只种不卖”,而是将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作为新目标。镇党委围绕“强基础、延链条、兴科技”三链协同发力,积极对接本地企业,建成1座中药材切片加工厂,让新鲜黄芪变成加工品,大幅提升了产品价值;同时,加强与经销商、电商平台的合作,通过“线上直播推介+线下门店销售”的模式拓宽销路,还拿出专项补助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不断提升古丰黄芪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
如今,古浪县古丰镇的黄芪产业已从单一的种植环节,发展成为集“种植、初加工、产销对接”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数据显示,仅产业发展一项,就带动周边群众增收800多万元,实现了“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双增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党建引领,在中药材品种改良、深加工技术升级上下功夫,让黄芪产业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常青树’,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古丰镇党委组织委员尚星星表示。
从一株株黄芪苗,到一条条产业链,再到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古丰镇正以党建“红”点亮产业“绿”,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