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智慧+服务”双轮驱动绘就文旅融合新图景

 2025/10/11 14:3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张栎通讯员刘国庆张吉平董红玲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张栎通讯员刘国庆张吉平董红玲

国庆中秋假期,宕昌县以雄奇壮美的山水风光为基底,以细致入微的服务保障为抓手,交出了一份文旅融合发展的亮眼答卷。数据显示,10月1日至8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68.91万人次,同比增长42.5%;实现综合旅游收入38934.15万元,同比增长43.8%。其中,官鹅沟景区接待游客15.82万人次,门票收入达791万元;哈达铺景区接待游客9.692万人次。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宕昌县深入推进“文旅+康养”“智慧+温情”“志愿+服务”“品质+体验”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折射出当地打造甘肃文旅特色名片的探索与成效。

文旅+康养:盘活本土优势打造服务亮点

“徒步3小时山路后,泡一场当归药浴、喝一杯黄芪茶,浑身的疲惫都消散了,比什么都舒服!”来自四川的游客赵女士在官鹅沟娥嫚驿站的真切感叹,道出了宕昌“文旅+康养”模式的独特魅力。

作为“千年药乡”与“红色圣地”,宕昌县坐拥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依托这些禀赋,当地构建起“1个健康养生服务中心+1家康养医院+5家康养民宿+20个康养驿站”的全域康养服务体系。双节期间,20个康养驿站累计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2200余名游客亲身体验了中医理疗服务。

“我们不只是简单‘售卖’山水风景,更注重将本土特色资源转化为游客可感知、可体验的服务产品,这才是留住游客的关键所在。”宕昌县健康养生服务中心主任张永发表示。

智慧+温情:精细保障护航提升游玩体验

“您看这个大数据屏幕,目前鹅嫚沟景区客流较少,我给您规划一条不绕路的游览路线。”在宕昌西高速路口服务点,几名志愿者对着手机上的实时客流热力图,耐心为老年游客规划行程——这是宕昌县“智慧+温情”服务保障的日常缩影。

为有效应对双节客流高峰,宕昌县提前制定景区运营方案与应急处置预案,以景区指挥中心大数据平台为核心枢纽,实时调度接驳车辆、动态更新各景点客流数据;同时联动公安、文旅、交通、卫健、乡镇等多部门,推行“空地一体、数智联动”安保模式,全力保障景区及周边秩序。此外,当地还开放主城区公共机构停车场,切实解决游客“停车难”问题。

在官鹅沟景区游客中心,印有景区LOGO的定制月饼免费发放给游客,身着传统服饰的工作人员主动与游客合影留念,圆月剪纸装饰与远处的雪山美景相映成趣——科技带来的精准保障与人文传递的温暖关怀,让游客“玩得顺畅,更玩得暖心”。

志愿+服务:汇聚社会力量擦亮服务底色

假期的宕昌,穿梭在各大景区、交通枢纽的“志愿红”成为一道亮眼风景线。

此次国庆中秋假期,宕昌县共组织539名志愿者,在9个重点服务点开展志愿服务,8天累计服务游客超8.3万人次:在雷古山观景台,志愿者主动为游客递上景区导览图,贴心提醒“10点将有官珠娥嫚实景演出”;在高速路口,志愿者帮助老年游客操作手机完成线上预约;在哈达铺火车站,志愿者不忘叮嘱游客“山区夜间气温较低,记得增添衣物”。

“虽然没能和家人一起过节,但听到游客一句真诚的‘谢谢’,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连续5天坚守岗位的志愿者小李的话语,道出了全体志愿者的初心。社会力量的主动参与,不仅有效缓解了景区服务压力,更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宕昌文旅发展的“软实力”。

品质+体验:推动产业升级激活消费潜力

近年来,宕昌县立足优质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景区品质与接待能力。当地先后实施景区道路改造、沟道治理、人车分离步道建设等工程,建成9D玻璃桥、球幕影院、雷古山客运索道、野奢度假酒店等一批特色旅游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旅游体验。

官鹅沟大景区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周边9个行政村的乡村振兴,让当地村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目前,宕昌县已建成农家乐96家、农家客栈137家,发展民宿床位8000余张,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的人员达4000余人。

如今的官鹅沟大景区,已形成“春赏杜鹃、夏避酷暑、秋观红叶、冬戏冰雪”的四季旅游格局,全年旅游吸引力持续增强。

这个假期,宕昌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优质的文旅体验,既要“有山水可看”,更要“有温度可感”。从盘活本土资源转化为服务优势,到以科技赋能精细保障,再到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服务,宕昌县用“真心”换“口碑”,不仅让游客记住了官鹅沟的红叶与云海,更让“宕昌服务”成为甘肃文旅名片上最鲜明的底色。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