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乔彩凤
走进渭源县清源镇七圣村千亩畜草基地,省农科院专家正“手把手”指导农户辨别玉米品种长势与产量。眼下,渭源县以“草畜转化、畜食转化、食工转化”全产业链开发为主线,推动种养加销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清源镇、北寨镇、秦祁乡则紧扣全县“四群八链”现代产业体系,以科技、机制创新破题,探索“草畜一体化”融合发展新路径,助力寒旱特色农业转型。
清源镇将良种良法良技推广作为产业提质关键,构建“政府+科研机构+基地+农户”协同模式。在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七圣片区打造核心示范基地,推广优质青贮专用及粮饲兼用玉米品种,专家现场示范平垄覆膜膜侧播种技术,让全株玉米亩产从传统3000公斤跃升至4000公斤。同时,通过每亩500元农资奖补、衔接龙头企业提供机械服务、“双订单”保障(全镇2400吨订单),降低农户成本与市场风险。“每亩成本降500元,保底收购价每斤1.1元,亩均净收1200元。”红岘村村民王婶算起增收账,满脸喜悦。
北寨镇聚焦“草畜一体化”,推进“藏粮于技”,构建良田、良种、良技、良法“四良”闭环。该镇凝聚闭环责任落实力、精准奖补撬动力、企业带动牵引力、农技集成支撑力,采用“养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提升饲草自给率与草畜转化效率。农机合作社全程机械化服务让每亩成本再降200元,初步形成“玉米青贮—牛羊养殖—有机还田”绿色循环,以订单稳链条、“四良”促转型。
秦祁乡投入100万元,依托杨川村养殖小区,打造“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探索“123”立体化路径:建好2000亩饲草示范基地,让农户获“订单种植保价收购+农资补助”与“基地务工”两份收入,实现农户、合作社、企业三方共赢。目前,该乡农户户均增收超8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万元以上,实现“以农促牧、种养结合”。
如今,渭源草畜“绿色链条”已激活产业全局。全县建成规模养殖场120多家,发展规模养殖户1万余户,今年预计畜牧业总产值超40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超4500元。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