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上午9时,西关什字的车流已织成密网。记者驾车驶入这个兰州市的核心枢纽,从亚欧商厦到兰大二院,再绕经清真寺、解放门立交桥,最终在金达大厦立体停车场停稳车辆时,时间已悄然流逝50余分钟——这趟寻常的停车之旅,恰是西关什字停车难的缩影。

现场实录:一圈又一圈的“寻位拉锯战”
记者首站驶向亚欧商厦立体停车库,侧门入口处七八辆车正排着长队。墙上“首小时10元,之后每小时加5元”的价目表格外醒目,刚把车交进车库的市民感叹道:“贵也没法子,跟前不好停车。不光等停费劲,取车最少也得等15分钟。”记者随即转向离开。
辗转至兰大二院,作为日均门诊量超7000人次的三甲医院,其430个停车位早成“香饽饽”。在交管部门专门辟出的就诊专用车道上,保安隔着车窗摆手:“7点半后就没车位了,如果要进去的话必须有证明。”正僵持时,一辆银灰色SUV停在救护车道口,年轻人搬下轮椅扶着八旬老人,保安才挥手放行,并不忘叮嘱“送完赶紧驶离”。在入口处“一出一进”的规矩下,记者等了10分钟未见空位,终被交警催着挪车:“别堵着,后边排一串呢!”
记者只能沿路前行,西关什字地下停车场入口被六七辆车堵得严严实实。路边摊主念叨:“规划700多个车位,听说资金不到位,现在才投用300多个。”怕阻挡交通,记者转向解放门立交桥下,300多米外的临时车位早已饱和;记者两度绕行小西湖掉头,来回2公里仍寻不到空位——路边停放的车辆挨得很近,连错车都需小心翼翼。
最终记者行至金达大厦,正门露天停车场排着长队,侧门又被拦下,却在拐上中山路时遇到“意外之喜”,金达大厦立体停车场入口无人排队,栏杆抬起的瞬间,记者攥着方向盘的手才终于松开。

数据透视:供需失衡与资源错配的双重困局
西关什字停车难绝非“偶然”。作为兰州市城关区与七里河区交会的核心,这里聚集着张掖路步行街、中山桥等地标,亚欧商厦、兰大二院等公共设施密布,人流车流常年高位运行,车位供给的“短板”早就凸显。
就医停车供需矛盾最突出。兰大二院430个车位面对日均7000人次的门诊量,车位周转率仅1.2次——有患者家属坦言“停一天不挪窝”,甚至有社会车辆为省停车费违规占用车位。与之对比,门诊量不及其三分之一的省妇幼保健院,本部有540个车位,安宁院区更达2150个。虽然兰大二院已在萃英门增设了58个路内泊位,并推进智慧停车,但收效甚微,门口保安与车主的争执已成常态。
商业区域车位“僧多粥少”。亚欧商厦立体车库仅144个车位,金达大厦智能立体车库100个车位,高峰时段均是“一位难求”。而距此不远的兰州中心有3200个车位,东方红广场地下停车场仅有456个车位,差距悬殊。司机们寻位时兜圈绕行,又加剧了周边道路拥堵。
更值得关注的是资源利用的“温差”:兰大二院等医院停车场因公益属性定价低,却被低效占用;亚欧商厦等商业停车场按“10+5”标准收费,车位仍紧张。西关什字地下停车场因资金问题投运不足,更让本就吃紧的供给“雪上加霜”。

破局之路:多管齐下解“停车焦虑”
“西关什字停车难,是土地资源稀缺与治理精细化不足的叠加效应。”城市管理专家指出,破解困局需“建管并举”。
一方面要挖潜扩容。可借老旧小区改造、闲置地块利用增建车位,探索地下、空中立体停车场;加快西关什字地下停车场后续建设,盘活存量资源。另一方面需智慧调度:搭建停车引导系统,实时显示各停车场余位;对医院停车场实施“就医凭证+计时收费”,杜绝社会车辆占用;推行差异化收费,商业区域高峰时段加收拥堵费,医院周边设阶梯优惠。
长远来看,还需联动发力:鼓励机关事业单位错时开放停车场,对共享车位给予税收减免;更要完善公共交通,优化公交、地铁接驳,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唯有让“少开车、易停车”成为常态,才能让西关什字的繁华少些“停车焦虑”。

当记者驶离金达大厦时,仍见不少车辆在路口兜圈。这50分钟的停车过程,既是市民日常的困扰,也是城市治理亟待作答的考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