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0月13日电 题:当赛事融入城市 上海网球走过二十年
新华社记者许东远、高萌
近日,2025上海网球大师赛在上海落幕。赛场上,焦科维奇、辛纳、梅德韦杰夫等名将悉数登场,掀起连日网球热潮。在众星闪耀的舞台上,男单世界排名仅第204位的摩纳哥选手瓦舍罗夺得个人职业生涯首个巡回赛、大师赛冠军。
从2005年旗忠网球中心落成,到2009年上海大师赛首次亮相,再到如今升级为为期两周的“超级大师赛”,这场网球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已走过二十年。上海网球大师赛不仅成为亚太地区唯一的ATP(男子职业网球协会)1000赛事,更在文体商旅融合发展中展现出持久活力,其影响力正延伸至更广阔的网球生态。
从体育赛事到城市经济引擎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上海大师赛与长假档期高度重叠,赛事热度与客流人气同步攀升,网球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重要力量。
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亦斌介绍,本次赛事票房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观赛总人次约25万,再次刷新纪录。其中,国内上海以外地区观众约占60%,境外观赛人数约占10%,赛事成为“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期间最受关注的体育赛事之一。赛事官方纪念品商店人气火爆、“爆款”产品频出,与二次元IP“周同学”合作的产品尤为受追捧,累计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根据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上海大师赛”搜索热度同比增长184%,“上海大师赛门票”搜索热度同比增长130%,赛事举办场地“久事体育场馆”搜索热度同比增长363%,带动场馆周边酒店和餐饮的关注度大幅上升。
此外,赛事举办地上海市闵行区围绕上海大师赛展开的“票根经济”升级至2.0版本,通过联动区内的六大重点消费区域,向商家和消费者定向发放补贴。同时,闵行区还聚焦文旅商体展联动,推出更多特色主题消费场景,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假期选择。
球场成为“城市会客厅”
上海网球大师赛的魅力已超越体育范畴,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毛巾!毛巾!”在上海网球大师赛上,当球员满头大汗,或是场地内出现昆虫时,外国裁判会使用中文提醒球员、球童使用“毛巾”。这一幕成为赛事中的有趣亮点。虽然许多裁判的中文水平有限,但他们已能熟练说出“谢谢”“请坐下”“换球”等简单词汇,与现场观众和球员互动交流。
塞尔维亚名将焦科维奇在晋级四强后,特意在镜头前写下一个寓意吉祥的中文“福”字,向中国球迷送上祝福,表达对中国的热爱。他说:“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热烈的支持,每年我都会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俄罗斯名将梅德韦杰夫也在赛后镜头上真情流露地写下“我爱上海”等字样,这些温暖的瞬间都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热点。
上海大师赛有一个极具特色的传统,每年冠军都会获得一个以自己为原型的兵马俑雕像。作为上一届冠军的辛纳,在此次上海网球大师赛也收获了一个以他为原型的兵马俑雕像。辛纳说:“它是我从未想过会拥有的礼物,这正是上海如此特别的原因。”
网球生态圈激活城市发展
以赛事为引领,上海正将短期热度转化为持续推动区域发展的动力。2025年1月,上海市闵行区和久事集团签署共建“网球小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网球小镇将正式落子闵行马桥板块。未来,网球小镇将以旗忠网球中心为核心,打造集国际顶级赛事、商业休闲、文化体验和体育生活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
“我们希望让网球未来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杨亦斌介绍,“以前办赛事,总认为比赛是‘终点’,一年一年确保比赛顺利举办就安心收工,但现在看来,赛事更像是起点,能够引领区域发展,给产业注入新活力。”
10月1日,这一理念迎来了实质性落地——亚洲首个ATP发展中心和久事国际网球学院成立。根据规划,该中心旨在建设成为亚洲顶级的ATP竞技训练中心和职业球员保障基地,为中国乃至亚洲网球选手提供世界一流的训练条件,并进一步推动中国网球事业的发展。
从一项赛事到一座城市,二十年来,上海用网球书写着城市发展的故事,也让世界看见一座体育之城的持续跃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