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咸阳城遗址:咸阳宫阙今何在 探寻秦帝都的家国与日常

 2025/10/13 19:42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西安10月13日电 题:秦咸阳城遗址:咸阳宫阙今何在 探寻秦帝都的家国与日常

  新华社记者杨一苗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秦咸阳城,以其宏阔壮丽展现了秦一统天下的壮举,又在短暂的繁盛之后迅速走向衰亡。今年6月,秦咸阳城咸阳宫遗址正式被评定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日,记者走进这处2000多年前的古遗址,高耸的台基、宽阔的道路、丰富的遗存,似乎见证了那个变革与统一、辉煌与倾覆交织的时代。

  秦之城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西安西咸新区,总面积近80平方公里,考古探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介绍:“虽然史料中对秦咸阳城多有记载,但一直没有通过考古工作实证其具体位置,直到在这里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排水系统,并出土秦诏版和青铜器窖藏,才基本确定遗址所在。”

  经多轮考古发掘,目前已在遗址内发现宫殿、府库、大型道路、手工业作坊及水渠等大型建筑遗址和遗迹40余处。从甘肃至陕西,秦人经过“九都八迁”,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定都咸阳,至公元前206年咸阳宫被焚毁,此地作为秦都共历144年。

  随着考古研究的推进,秦城市建设及社会文化样貌不断明晰。“秦咸阳城的选址、规划和建设,反映了秦国在这百余年间走向强大的历程。前期建设随形就势,依渭河地形而建;中后期随着国力增强,规划中开始体现‘象天设都’的‘法天思想’。”秦咸阳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杨力铮说。

  受访专家介绍,这是一座实证秦从方国、王国到帝国历史阶段的中国古代都城遗址,是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等重要制度的推行地。这也是一座未竟之城,在秦统一六国进程中持续扩建,但阿房宫未及建成便遭焚毁。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许卫红补充道:“土被火烧过会变得又红又硬,考古称为‘红烧土’。在秦咸阳城遗址宫殿区,我们发现了大量灰烬和红烧土,秦宫室的确被纵火焚烧过。”

  秦之人

  许卫红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从事兵马俑考古发掘工作25年后,于2014年至2024年担任秦咸阳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她认为,秦始皇陵是气势磅礴的“王的陵”,而秦咸阳城遗址及周边发现的平民居址与墓葬,则使其成为一座记录普通百姓生活的“人的城”。

  在距离秦咸阳城宫殿遗址核心区不足300米处,考古发现一处骨坑,内含来自约200头黄牛的骨制遗物。动物考古研究显示,这些遗存包含骨料、坯料、半成品与废品,骨质产品包括博具棋子、计数算筹、圆环装饰品及车马器具等。

  骨坑中还意外发现一件古琴上调弦用的琴轸。许卫红分析认为,这并非作坊产品,而是工匠日常用品,“在‘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不远处,工匠们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劳作,也会在夕阳晚照中拨弦唱和吧!”许卫红说。

  在秦咸阳城遗址,陆续发掘出很多展现秦人生活的遗物:

  出土于一座平民秦墓中的一件陶注水器,器身饰以鱼纹、方格纹,器盖上塑有母哺子食的一大一小两只蟾蜍,充满温情;

  一件用于盛储酒的青铜锺密封完好,里面留存有约300毫升液体,经检测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发酵菌丝和淀粉颗粒,实证了秦人“好酒”的习俗;

  “有万熹”瓦当,出土于一处建筑基址中。“期许美事乐事接连而至,这三个字是秦人对美好生活的盼望,”许卫红解读说,“那个壮阔激荡的时代,也有着温良平顺的一面。”

  秦之谜

  今年6月,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案发布。该公园规划总面积约703公顷,定位为“大秦帝都、一统之地”,将系统展示秦的发展历程,重点围绕核心宫殿区、国家府库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等遗存进行全方位展示。

  然而,在这座追寻秦人足迹、感受秦帝国的都城中,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秦咸阳城有没有城墙?

  考古工作者经多次探查,仍未发现明确的城墙遗迹。张杨力铮介绍:“通常都城遗址考古,要先找到城墙确定边界,再从‘缺口’确定城门、道路分布,最后在路网中划分功能区。”他指出:“虽不排除秦始皇有意建设一座没有边界的城市,但从都城发展史看,周原有三重城垣,汉长安城也有城墙,战国时秦咸阳城没有城墙并不合理。这也使得确定咸阳城范围与功能分区变得扑朔迷离。”

  ——秦咸阳城是一座理想之城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每灭一国,便在咸阳北坡仿建该国宫室。秦始皇不仅外扩咸阳城规模,还兴建阿房宫等“新区”。张杨力铮提出:“阿房宫会不会是新的城市中心?‘老城’与‘新城’的时空关系如何?很遗憾,这座城市仅是‘半成品’便戛然而止,这些疑问只能去猜想了。”

  据了解,在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当地将遵循“最小干预”与“活态传承”原则,深度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窑店文物管理中心负责人张小君说:“以体量最大的六号宫殿为例,南区将设置登临设施,供人感受一览河山的豪气。其前的古道路与踏道遗址区将建保护展示厅,让游客体验车马通衢、百官趋朝的盛景。”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