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李敬瑞 张煜岩
秋日的崆峒区大寨乡,沟壑峁梁披上金色外衣,既有醉人的田园风光,更有淳朴乡情,静候城市来客在秋风中寻回心灵的宁静。
白土村山梁间,一座兼具现代田园风格与农耕文化的农文旅融合示范点格外惹眼。坦克轰鸣声、迫击炮模拟爆炸声不时响起,烤炉上牛肉油脂与谷物的香气沁人心脾,熙攘游客为当地文旅康养产业注入活力。
农耕采摘园里,黄瓜、小白菜、豆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刚被摘下,简单加工后便端上游客餐桌。“你看这菜还沾着露水,早上自己摘的,新鲜又放心。”游客李先生举着刚采的黄瓜笑道。在大家看来,鲜甜的不只是食材,更是亲手采摘的成就感与贴近土地的踏实。
相邻的茶田乡野民宿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昔日废旧宅基地变身民俗风情与现代元素交融的网红小院:室内壁炉火焰跳动,砖块垒起的咖啡吧台别具特色,欢笑声中,年轻人尽享乡野慢生活。
“咚咚咚……”隔壁军事夏令营传来模拟爆炸声,“小战士们”开启红色研学。操场上,攀岩墙、靶场、障碍板等训练道具齐全,装甲车、迫击炮等装备整齐排列。刚从平东工委革命遗址接受教育的孩子们,在教官带领下唱红歌、爬障碍、坐坦克、玩真人 CS,假期充实有趣。
“一家老小需求不同,老人摘菜喝茶,孩子参加夏令营学红色知识,我们能打牌喝咖啡,大家都惬意。”游客吴先生对记者说。
大寨乡乡长李伟介绍,今年以来,示范点打造了农产品加工体验区、烧烤露营区、篝火晚会区、军事夏令营基地等板块,覆盖各年龄段需求。截至目前,已承接单位团建、学生研学等活动2800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10万元,周边10余名劳动力年均增收3万元,研学旅游经济效应凸显。
傍晚,篝火在微风中跳动,游客围坐高歌,火光驱散秋凉。久居城市的人们卸下疲惫,重拾与土地、乡野的本真链接。
“引客来,留住客是关键。”大寨乡党委书记杨文兴表示,将继续整合资源,推广平东工委红色游、海寨沟生态游等六条精品路线,构建“研学游吃住行”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产业动能。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