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大阪10月14日电 综述|“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半年回顾
新华社记者李子越 杨智翔
13日晚,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圆满完成展示任务。闭馆仪式在夜色中进行,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有人举起手机拍照;有人轻声道着“谢谢”,在闪烁的灯光下挥手……半年来,这座融合传统与现代、贯通历史与未来的展馆,不仅吸引了全球参观者,也让更多人走近中国、感受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亲近。
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本届世博会中国馆通过文化与科技的交织,展现出兼具古老智慧与现代气息的中国形象。观众在“文字瀑布”前驻足观看中日文字的流动交织,在《耕织图》与“二十四节气”的影像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月球土壤样品前感受科技与未来。许多参观者表示,中国馆让他们在体验丰富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跨越文化的亲切与共鸣。
大阪商工会议所会长鸟井信吾表示,中国馆让人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厚度、当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以及年轻一代的生命活力,令人印象深刻。他认为,这种兼具传统与创新的展示,体现出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中国。
在半年的展期中,中国馆累计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政要与知名人士走进馆内,体验中国文化的多样魅力。开馆期间,除深圳市外,还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在此举办活动周或活动日。川剧变脸、敦煌舞蹈、编钟、皮影、少数民族歌舞等非遗表演接连上演,使中国馆成为园区内最具吸引力的展馆之一。
中国馆内的文化展示也成为中日民间交流的纽带。7月11日中国国家馆日当天,嘉宾们在展馆一楼通往二楼的“青山明月”木雕长廊前驻足,浮雕上,一幕幕中日交流的历史画面在光影间浮现。松下控股株式会社执行董事小川理子表示,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两国长期交流的温度与延续;大阪府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青柳明雄也谈到,看到自己熟悉的友好人士被记录其间,感到格外亲切温暖,“那一刻让我再次想起,多年来两国民间交流中积累的真情。”
随着人气持续上升,7月30日,中国馆迎来第100万名观众——来自大阪的浅川辉和及其家人。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馆的展览让他们感受到日中两国在历史、当下与未来的紧密联系,他们对中国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希望有机会能去中国更多地方看一看。
这种跨越国界的共鸣,也体现在中国馆的建设与运营中。闭馆仪式上,日本世博协会国际局执行主任永野光在中文致辞中回顾了三年来与中方团队携手推进中国馆建设的历程。她说,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双方通过真诚交流克服了各种困难。她引用中国馆外墙上的文字“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感叹这段合作让她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中“以心相交”的精神。
这段携手共建的努力最终也赢得了广泛认可。闭馆前夜,中国馆荣获国际展览局颁发的大阪世博会大型自建馆展示金奖——这是中国在海外参加综合类世博会首次斩获金奖。国际展览局秘书长科肯切斯评价说,中国馆展陈紧扣世博主题,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数千年文明的传承,也展示出中国为未来社会提供发展方案的信心与担当。
展望未来,关西经济联合会会长松本正义说,中国馆呈现的与自然共生的社区、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理念,与本届世博会倡导的核心精神高度契合。希望以这一理念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日中合作,推动建设一个能够向世界共同展示的可持续未来社会。
从青铜神树到月壤样品,从“二十四节气”的光影到“绿色未来”的理念,中国馆以丰富的内容、真诚的交流和开放的姿态,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创造力与包容力。虽然中国馆已经与观众说再见,但这并非结束,而是新的出发——文化交流的脚步仍在继续,心与心的距离也将更加贴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