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城市群崛起南海之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观察

 2025/10/14 20:02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广州10月14日电 题:世界级城市群崛起南海之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吴涛、颜之宏

  10月7日,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车流量突破800万车次。越来越密集的跨江跨海通道群上,奔涌向前的车流,正是区域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生动写照。

  从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到“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珠江口5.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日新月异的融合发展,让一个世界级城市群崛起在南海之滨。

  “大湾区越来越像一座城”

  清晨6点,广东肇庆市怀集县的双甘供港农业基地里,10余名工人开始忙碌起来,把采摘好的新鲜蔬菜打包装车,这些蔬菜将在当天上午10点经东莞运往香港。

  “这些蔬菜也同步在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超市、饭堂及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上架,大湾区越来越像一座城。”广东全农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袁兆飞说。

  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越来越像一座城”,是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成绩单”。

  跨江跨海通道群让“天堑变通途”。9月28日,大湾区重大工程狮子洋通道的主桥索塔建设高度突破200米,为明年实现封顶奠定坚实基础。

  全长约35公里的狮子洋通道,是珠江口首条双层复合公路通道,也是广州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战略性通道。

  珠江既孕育了两岸的城市,其宽阔的江面也曾是天然的阻隔。如今,跨江跨海通道群的建设正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已有6条跨江跨海通道建成通车。

  “四网融合”让城市群密切无间。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前夕,粤港澳大湾区又有3条城际铁路和2条地铁在同日开通运营。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智成说,新线路开通后,从广州琶洲站出发,30分钟可达白云机场,30分钟可达佛山及东莞中心城区,60分钟可达深圳机场、肇庆及惠州中心城区。

  “真是越来越方便了,过去我们去深圳开车要3个多小时,现在1个多小时就到了。”珠海市民王女士说。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形成由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组成的多层次交通网络格局。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的“连线成网、无缝衔接”,将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高速流动、高效集聚。

  规则融通,湾区同心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内,数据跨境服务中心的指示灯昼夜闪烁。中国电信的数据工程师与澳门的合作伙伴正实时调试一条新的跨境数据通道。

  数据等各种要素顺畅流通,是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的一个缩影。据南方电网公司介绍,目前横琴、南沙、前海已全面建成电鸿全域综合示范区,通过统一接入标准和通信协议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广东省大湾区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235项“湾区标准”的发布,三地在食品、交通、服务等领域的标准正趋于统一。截至今年5月,已有超6800家(次)单位声明使用这些共同标准。

  “软联通”的成效,要由生活和工作在湾区的人们来检验。在珠海“澳门新街坊”卫生站,超过545种澳门药品上架,澳门医保可直接结算。此外,三地共研的托育服务规范、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指南已在共90余家机构中推广应用。

  “心联通”的背后,是人才与梦想的相互奔赴。在南沙,以“创享湾”为核心的15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累计孵化港澳项目1178个。前海合作区2025年上半年新增港资企业同比增长近一倍,配套“创业奖励+居住补贴+子女入学”的全链条支持政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将这里视为实现梦想的热土。

  随着规则机制、社会民生、文化情感的互融互通,大湾区居民正从“跨城”往来,稳步迈向“同城”生活。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能级跃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9月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这表明知识产权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转化成效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陈立说。作为大湾区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该院过去5年间平均每日产出专利4.7件、转让许可专利1.3件,通过联动深交所、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定向匹配企业需求,持续将“知产”变为“资产”。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登顶的背后,是大湾区科技创新力量的系统性跃升。国家在大湾区布局了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多”的跨越。东莞散裂中子源已向港澳及全球科学家开放共享,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国之重器”稳步运行,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相继组建,共同构筑起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科技创新推动了产业能级的跃升。通过“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协同模式,大疆无人机、云洲无人船等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顺利转化;大湾区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33家增长至2024年的70家……

  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南海之滨加速崛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