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8日,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以下简称“可持续大会”)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召开。大会以“携手应对挑战:全球行动、创新与可持续增长”为核心主题,汇聚全球智慧力量,共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为全球可持续治理注入澎湃的“中国动能”。

本届大会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与新浪集团联合主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北京办公室协办,新浪财经与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北京代表处承办,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支持。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首席合规官许崇苗出席大会并发表以“ESG引领保险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为主题的演讲。
ESG将以往难以量化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转化为可评估、可比较的非财务指标,引导资本告别唯财务回报的旧模式,主动流向绿色产业、普惠项目与治理优良的企业,同时推动责任消费,为市场注入向善动力。
明确可持续导向的发展目标
据了解,中国人寿很早就将ESG上升至引领企业未来发展,评估长中短期风险与机遇,不断把ESG理念融入核心业务,追求增长且更具韧性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业长青。
2021年,该公司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负责任的寿险公司”的ESG目标,涵盖三大维度、七大相关方的完整模型,为战略落地提供了清晰的“顶层设计”。经过数年深耕,该公司ESG实践已成功从“系统推进”的第二阶段,迈入“深度融入”与“价值引领”的新阶段,成为驱动主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动ESG由理念到落地实践
要实现ESG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真正在企业落地生根,成为服务社会绿色转型的中坚力量,核心在于凝聚坚实的“行动共识”。需要将抽象的ESG原则转化为内外部利益相关方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以ESG投资为例,其作为可持续金融的关键方式,将责任、绿色发展内化为市场核心逻辑,通过影响企业融资成本与市场估值,促使企业主动转型,源源不断为可持续金融注入活力,最终汇聚金融力量系统性地推动社会逐绿、向善而行。而保险资金本身就具有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等特点,常被称为“耐心资本”,这与ESG投资理念天然契合。
在理念共识上,率先引领行业风向,其主力投资平台——国寿资产不仅是国内首家签署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的保险资管机构,更以创始成员身份加入“中国气候联合参与平台”,彰显了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的坚定决心。
在执行上,将目标分解为清晰的行动路线图。通过持续加大保险资金向绿色投资领域的倾斜力度,完成了对华电新能源集团等标志性项目的投资,其成功上市不仅是前瞻布局的成果,更是以金融力量直接驱动国家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例证。
统筹ESG风险防控与机遇开拓
“守正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智慧。通过借鉴并优化国际权威气候情景,构建符合实际的分析框架,量化转型风险与物理风险对投资、运营及保险负债端的潜在冲击,有效识别、管理并抵御气候风险对公司影响。
在负债端,不断创新保险服务体系,为可再生能源、环保科技、绿色基建等关键产业提供坚实保障。在投资端,中国人寿则将资本精准导向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的核心领域。重点配置绿色债券与股票,出资支持如长沙地铁3号线等绿色交通项目,不仅减少了排放、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还以金融力量直接助力了可持续城市与宜居环境的建设,体现了保险资金在服务国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共同构建可持续生态朋友圈
中国人寿将“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企业文化内核,转化为服务社会、引领行业的坚实行动,致力于构建一个共生、共荣的可持续生态圈。
在服务民生方面,该公司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增强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优势和业务协同效应,服务并引领人身险行业普惠保险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普惠保险发展的标杆。2024年,新增承保老年群体1.4亿人次,3447万人次“两新”人群受益,乡村人口人身保险全年新增承保2.7亿人次、向463万人次赔付158亿元,用普惠保险切实助力共同富裕;参与承办200多个大病保险项目、80个长期护理保险项目和130多个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累计在14个城市布局17个机构养老项目。
在服务体验方面,以科技赋能打造简捷、品质、温暖的“国寿好服务”。2024年服务客户达32.6亿人次,2025年上半年已为超1011万人次提供暖心适老服务,蝉联人身保险服务质量指数榜首。
在生态构建方面,赋能员工成长,打造“四位一体”培训体系,惠及近10万员工;携手4万余家供应商共建绿色供应链,并为60余万销售伙伴构建全周期成长路径,引领行业人才发展与合作模式升级。
本届可持续大会在以往四届“ESG全球领导者大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据悉,可持续大会组委会邀请到约500位中外重磅嘉宾,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全球500强企业负责人等国际顶尖学者与业界领军代表。可持续大会围绕近50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议题涵盖能源与“双碳”、绿色金融、可持续消费、科技与公益等领域。(稿件来源:中国人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