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载长征路 香港老人徒步六千里抵达环县续写红色传奇

 2025/10/20 23:37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李文 郭海霞 王宁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李文 郭海霞 王宁

深秋的黄土高原,细雨初歇,又遇一场早雪。环县耿湾乡东老爷山的山道上,一位背着行包、身形微驼的老人正踏着小路坚定前行。背包上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苍茫黄土间格外醒目。74岁的香港老人郑镇炎停下脚步,望着眼前这片承载着九十年记忆的土地,眼眶湿润。

九十年前的烽火记忆

1935年10月,一支衣衫褴褛却意志坚定的队伍踏上了环县的土地。饱经战乱的当地群众早已习惯了一听说有军队要来就封窖藏粮、举家避祸。多年来,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粮食被抢掠,生活物资被洗劫一空。

然而,当躲在山沟里的村民陈老汉被红军战士找到时,他惊讶地发现这些当兵的不仅没有强行闯入他家,反而帮他收拾院落,还耐心解释:“老乡,我们是红军。”渐渐地,村民们陆续返回家园。他们主动挖出埋藏的粮食,打开密封的水窖,将自家舍不得吃的小米和洋芋送给红军。

在毛家川,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里,红军战士宁愿露宿野外,也不惊扰百姓。村民第二天一早发现地里的马铃薯少了一些,却在马铃薯堆里发现了红军留下的字条。这样的故事,在红军途经的每个村庄不断上演。

与此同时,红军在环县境内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多次激战。在河连湾,强渡乌江、突破天险腊子口的年仅25岁的英雄连长毛振华率领部队与守敌殊死搏斗,最终壮烈牺牲……九十载光阴流转,这些红色印记依然深深烙在这片土地上。

千里徒步的赤子之心

2024年10月,郑镇炎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走进环县,途经演武、合道、洪德、耿湾等红军长征当年踏过的地方。从江西于都出发,整整一年,六千里路,这位七旬老人用双脚丈量着历史的厚度。

“这一路,我每天都在和九十年前的红军对话。”站在东老爷山红军长征纪念园内,郑镇炎轻抚着刻有毛主席诗词的石碑,声音哽咽。他说,自己最难忘的是在河连湾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的那个下午,“听着讲解员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我仿佛能听见当年的枪炮声,能感受到红军战士为理想献身的赤诚。”

郑镇炎的“长征梦”,要追溯到1972年的香港。那时还是个中学生的他,偶然在图书馆读到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书中描写的红军长征,彻底震撼了我。”他说,“我第一次知道,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为了理想可以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

2019年退休后,他开始全力准备这场“迟到半个多世纪的长征”。为锻炼体能,他每周坚持登山跑步,甚至用88天徒步走完2100多公里的川藏线;为还原历史,他查阅大量史料,精心规划路线。一年来,他每天坚持徒步至少25公里,用脚步重温红军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在他的手机里,“长征日记”已经记录了247篇见闻。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仔细参观纪念馆、拜访当地老人,将所见所闻详细记录下来。

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令郑镇炎感触最深的,是这一路上感受到的温暖。“虽然是一个人行走,但我从未感到孤单。”他说,每当人们得知他来自香港、正在重走长征路时,都会主动上前帮忙。

最让他难忘的是今年春节在贵州六盘水的经历。那天正值寒冬,一位当地老乡见他独自在路上行走,硬是把他拉回家中过年。“那顿年夜饭,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郑镇炎动情地说,“老乡说,当年他的爷爷也曾帮助过红军,现在帮助重走长征路的人,就是在延续这份情谊。”

这种跨越时空的温暖,与九十年前红军在环县的经历何其相似。当年红军离开环县时,许多当地青年毅然参军跟随。环县红色文化研究者陈希祥多次走访后了解到了诸多的故事,红军进入环县后,不仅帮群众挑水劈柴,还教小孩识字……此后,环县的很多青年也参军入伍。

走在今天的环县,郑镇炎感慨万千。在河连湾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纪念馆,站在展出的历史照片前,他久久凝视。照片上,九十年前的环县还是一片贫瘠,如今的环县却已焕发出现代化的生机。“这就是红军战士们用鲜血和牺牲换来的新时代。”他感叹道。

如今,郑镇炎已在环县行进两日。他的两位香港朋友专程赶来,将陪伴他走完最后约110公里的路程,一同抵达吴起县。

对于即将到来的终点,老人既期待又平静。“吴起县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但绝不是我的结束。”他说,“身边有些朋友觉得我傻,一把年纪还遭这份罪。但我认为,有梦想就要去追,重要的是这份意志和信仰,这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人生财富。”

站在东老爷山的高处,郑镇炎远眺着通往吴起县的道路。秋风吹动他花白的头发,身影在广袤的黄土高原映衬下显得渺小,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

九十年前,中央红军从这里走向胜利的终点;九十年后,一位来自香港的七旬老人,用脚步重走这段红色征程,续写着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正如他在日记中写下的:“我不是在重走长征路,我是在追随信仰的脚步。这条路,我永远不会停下。”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