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武威“十四五”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济社会生态多点突破

 2025/10/22 10:13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房惠玲

  甘肃经济日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10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武威专场。会上通报,“十四五”期间,武威市地区生产总值接连突破600亿元、700亿元,2024年达750亿元,预计今年达到800亿元以上,实现“三级跳”。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中,该市先后12次荣获“贡献奖”或“进步奖”,书写了赶超进位、跨越崛起的奋进篇章。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五年来,武威市立足资源富集、农牧丰饶、文化厚重等独特优势,聚焦9条重点产业链培育,打造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构建起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色产业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

  新能源产业实现从弱到强的跨越。借国家“沙戈荒”大基地建设东风,武威全力打造“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发输储运造”一体发展的综合能源基地,新能源装机规模从“十三五”末的300万千瓦增至1810万千瓦,跃居全省第二位。

  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根基扎实、优势凸显。依托祁连山和石羊河生态资源,武威市推动“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全产业链产值达389亿元,农业增加值连续11年稳居全省首位。

  新材料产业改旧育新势头强劲。武威市碳化硅产能占全国总量的56%,依托金白兰武有色金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性能碳基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推进碳化硅、工业硅延链补链,大力引进建设纳米材料、电池材料等项目,预计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文旅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武威市坚持以文塑魂、数智赋能、高铁引流,深挖凉州文化内涵,打造“诗意凉州、大漠民勤、红色古浪”等特色旅游品牌,天祝藏乡“青山绿水彩云间、诗和远方在天祝”的风情引人入胜。冰沟河景区火爆出圈,河西都会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接待游客数和旅游花费分别是“十三五”末的5倍、6倍,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效应不断放大。2025年国庆假期,武威文旅热度再攀新高,接待游客数和旅游花费在2024年实现翻番的基础上,分别同比增长80.32%、85.78%。

  项目建设蹄疾步稳。五年来,武威市谋划实施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993个,完成投资17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6%,较规划目标高出8.6个百分点。交通领域,兰张三四线铁路兰武段建成通车,武张段加速建设,武威迈入高铁时代;民勤通用机场、武仙高速建成投用,武威军民合用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丝路要塞交通枢纽功能持续恢复。

  招商引资成效斐然。武威市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精心举办春晖行动、“新疆行”“闽粤行”“江浙行”等专题招商活动,成功引进行业头部企业82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超1800亿元。

  园区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力。武威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76.6%。武威国际陆港“两中心两口岸一场站”功能不断完善,“六大通道”国际物流体系覆盖22个国家的46个城市,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3.8%。县域经济呈现差异化发展格局:凉州区生产总值达423亿元,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区;民勤县、古浪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天祝藏族自治县生产总值稳居全省7个民族自治县首位。

  生态是发展的底色。五年来,武威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祁连山雪豹频现、腾格里沙地披绿,生态绿色版图持续扩大。

  民生福祉持续提质升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群众。五年来,武威市坚持民生为大、民生为要,把群众的“点滴小事”当作“心头大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5%,托举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