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戈壁滩上崛起现代畜牧业

 2025/10/24 10:33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祁玉洁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走进高台县,一幅现代畜牧业蓬勃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奶牛住上了“标准间”,肉羊开启了“快节奏”生活,资源在循环中“重生”,产业在融合中增效,传统农牧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

  智慧养牛:绿色循环提质效

  走进甘肃燕塘传祁牧业有限公司,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牛场的印象。地处北纬38°“黄金奶源带”,这里气候干爽,光照充足。奶牛享受着“席梦思”般的温热沙床,吃着科学配比的“营养餐”,脖子上挂着记录健康数据的专属“身份证”。这种舒适的环境不仅提升了动物福利,更从源头上减少了疾病发生,保证了牛奶的高品质与安全。

  在现代化的挤奶大厅,一幕高科技场景每日上演:一头头奶牛井然有序地走上全自动转盘挤奶机,在轻柔的按摩刺激下,乳汁通过密闭管道瞬间流入储奶罐。从站上挤奶台到完成挤奶,整个过程全部由数字化系统自动完成、实时监控。“现在我们存栏5550头牛,日产鲜奶113吨,挤奶牛单产达到40公斤。”挤奶厅质量经理马小燕介绍,精准化管理确保了生产的高效与稳定。

  规模养殖,粪污处理是关键。燕塘传祁牧业巧妙地将难题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契机,构建起“良种奶牛繁育—优质鲜奶生产—粪肥资源化利用—优质牧草种植”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周边农田的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经过加工变身优质饲料,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污染;而奶牛产生的粪便,经过科学处理成为滋养土地的有机肥料。马小燕算了一笔生态经济账:“公司一年就近收购青储玉米3.2万吨,经过处理的粪污可消纳耕地2万亩。同时带动周边105人就业。”生态与效益在这里实现了和谐统一。

  高效育羊:“快字诀”促增收

  在高台县合黎镇五四村的北滩,马八50万只优质肉羊育肥基地里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标准化圈舍内,羊群膘肥体壮;交易市场上,工人们忙着分拣、装车,发往各地。

  “别人养羊论年,我们养羊论天。”基地负责人马金平道出了其核心竞争力——“快进、快养、快出”的“快字诀”模式。基地存栏量稳定在4万只左右,年出栏量却高达50万只,秘诀在于仅30至35天的超短育肥周期,极大地提升了资产周转率和养殖效率。

  为了让“快节奏”真正惠及农户,基地创新推行“合作社+认购养殖户”合作模式。合作社统一提供羊舍、技术、羔羊和销售渠道,养殖户只需专注饲养环节,彻底告别“前期投入大、后期销售难”的困扰。育肥期满后,合作社以市场最高价统一回购,为养殖户撑起了“保护伞”。

  如今的马八肉羊育肥基地,已不仅是养殖场,更是一个辐射广泛的区域性肉羊交易集散中心。日交易活羊700只至800只,年交易额超5000万元。线上线下双轨并行,200多人的经纪人队伍活跃其间,吸引了来自省内乃至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地的客商。

  基地的繁荣,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从养殖生产、牲畜贩运,到饲料销售、个体运输,再到食品加工,形成了“一业兴、百业旺”的生动局面,为构建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生态农牧业格局注入了强劲动力。

  政策赋能:构建现代畜牧新格局

  高台县连续19年以县委1号文件出台奖补政策,聚焦“扩量、提质、延链、增效”,着力打造“六园一廊四带”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实施“畜牧满园扩园”行动、用活金融扶持政策、健全饲草产业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一系列组合拳,高台畜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畜禽饲养总量已达292万头(只),预计到年底将突破329万头(只)。畜牧业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预计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将达78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从燕塘传祁牧业绿色循环的精细化管理,到马八肉羊基地高效联农的“快字诀”模式,高台县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生态循环为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高台样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