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与星空的对话——谈周卫宏诗歌中的新文人精神

 2025/10/29 10:5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 田绿洲

当数字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乡村的轮廓在钢筋水泥中逐渐模糊,周卫宏的诗歌却如同一把倔强的犁铧,深深扎进黄土高原的褶皱。他的文字既是泥土中生长的根系,又是星空下闪烁的萤火,在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带上,构建起一座名为“新文人精神”的诗学桥梁。这种精神既非对农耕文明的单纯缅怀,亦非对现代性的盲目拥抱,而是以知识分子的清醒与诗人的赤诚,在文明的断层中寻找接续血脉的可能。他的《塌堡子梁》中那座“全副武装的武夫”,恰似这种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古堡的残垣与通信塔的金属光芒交织,构成了一幅动态的文化基因图谱。

语言考古学:家谱褶皱里的文明密码

在《给高祖父画像》中,周卫宏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严谨,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语言考古。当指尖摩挲家谱泛黄的纸页,“志诚”二字不再是简单的名讳符号,而成为解码文化基因的密钥。诗人对高祖父相貌的反复揣测(“是大高个,还是小个子?”“是威猛森严,还是慈眉善目?”),实则是对集体记忆缺失的焦虑投射。这种书写策略与敦煌遗书的修复者形成奇妙互文:散落的家谱残片需要诗人用想象力的黏合剂重新拼合,而每个疑问句式都是投向历史深井的测绳。

这种语言考古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新文人诗学的本质矛盾——当农耕文明的口述传统被现代社会的档案制度取代,诗人必须在官方史册的缝隙间,打捞被正统叙事遗漏的生命尘埃。周卫宏刻意保留的散文化句式(“高祖父肯定就是个平平常常的农人”),恰似考古刷轻轻拂去陶片上的积尘,让日常生活的肌理在诗行中显影。这种“去诗意化”的书写,反而成就了更高维度的诗性真实。

时空叠影术:青铜器般的修辞张力

周卫宏的诗歌语言具有独特的时空叠合性。《塌堡子梁》中,“锈箭镞”与“弹壳”在壕沟里相遇,“通信塔”与“防御工事”在梁顶对峙,这种超现实场景绝非简单的今昔对比,而是通过意象碰撞激发文化反思的爆破点。就像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将不同年代的金属熔炼成新的合金,诗人让明清的冷兵器与近代的热兵器、农耕文明的守护者与信息时代的信号塔,在诗行的熔炉中淬炼出全新的象征意义。

这种修辞策略在《铁木山》中达到形而上的升华:梵音与云辇、蜜蜂与寺门构成精密的象征系统。当“带着梵音的鸟鸣”与“神仙的步辇”在云端相遇,诗人完成了对文化传承路径的隐喻——开放的神殿对应着包容的诗学,而忙碌的蜜蜂暗示着文明因子的隐秘传播。这种将日常经验提升至哲学层面的能力,使得乡土叙事突破了地域局限,在花木的吐纳间触摸到永恒的生命韵律。

记忆拓扑学:重构精神原乡的坐标

周卫宏的诗歌创作堪称记忆的拓扑学实践。在《塌堡子梁》的时空褶皱里,童年砍柴的背篓与通信塔的阴影共同编织出记忆的经纬网。诗人通过“老坟地”与“金属塔”的并置,将物理空间转化为精神测量的坐标系——祖坟的黄土向下延伸连接血脉根系,通信塔的钢架向上生长触及信息星空,二者的张力场域恰是现代人寻找身份认同的隐喻空间。

这种记忆重构在《新蕊》中呈现为充满张力的生命哲学:“曾经的缤纷/落地成泥”与“我要开花”构成轮回的闭环。诗人将个体记忆植入自然节律,让“红杏出墙”的典故从道德训诫回归生命本真。当《生长》中“破土的转音”遇见“风语的变奏”,记忆不再是线性叙事,而成为多声部的交响,在解构与重建的辩证运动中,完成对精神原乡的当代诠释。

新文人精神:地气与星光的复调

周卫宏的诗学实践,最终指向新文人精神的当代重构。这种精神气质在语言层面表现为“卵石美学”——祖厉河冲刷出的粗粝句法包裹着温润的人文内核;在情感维度上体现为“青铜质感”,将烟火气的生活细节(砍柴打草)与云端哲思(先祖凝视)熔铸成具有历史厚度的艺术整体。就像《花事》中“灼灼其华”与“一世芬芳”的辩证,诗人既俯身倾听土地的心跳,又仰望星空的启示,在双重向度中保持精神的直立姿态。

这种复调性在《铁木山》的结尾获得精妙注解:忙碌的蜜蜂“口里没说心里清楚”。这沉默的传粉者,恰是新文人的精神肖像——在不事喧嚣的劳作中,完成文明因子的传递。当数字原住民在虚拟世界中迷失坐标时,周卫宏的诗歌提醒我们:真正的现代性从不是与传统的决裂,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熔炉中淬炼新合金

站在文明转型的隘口,周卫宏的诗歌如同黄土高原上的胡杨林,用深扎传统的根系汲取应对现代性冲击的养分。他的创作证明:真正的乡土写作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鼎,而是持续沸腾的冶炼炉——将祖坟的黄土熔化成铸造未来的材料,让通信塔的金属光泽折射出先人的智慧。当《塌堡子梁》的箭镞锈色与《新蕊》的花瓣同时在诗行中闪耀,我们终于看见,被割裂的文明基因,正在这独特的诗学熔炉中淬炼出属于新时代的文化合金。

在这场地与天的永恒对话中,周卫宏的诗歌为漂泊的现代灵魂提供了双重锚点:向下,是紧握泥土的笃实;向上,是仰望星空的超越。这或许就是新文人精神最动人的启示——当我们学会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这种“垂直的张力”,便能在消逝与重构的裂隙间,找到安放灵魂的原乡。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