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莉莉 通讯员 韩璇 谢欢
时光荏苒,非凡五载。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历史节点回望,这片热土上处处跃动着发展的脉搏,处处书写着奋斗的传奇。
五年来,玉门市全面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和酒泉市委工作要求,锚定“四区一高地一家园”发展蓝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玉门奠定坚实基础。

宜居宜业活力玉门。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岑文喆 摄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动能澎湃
深秋的玉门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在玉门老市区石化工业园,总投资410亿元的甘肃巨化硅氟新材料项目现场塔吊林立、车辆如织,这个甘肃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正以其磅礴气势诠释着玉门强大的“项目引力”。
从“一油独大”的传统工矿城市,到现代化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多点开花的产业新城,名称依旧,内涵已新。这五年,玉门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正在实现从“石油摇篮”到“县域经济排头兵”的华丽蝶变。
聚焦集群发展,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玉门市立足石油化工根基,精耕产业链延伸拓展,推动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迈进。陕煤集团成功并购浩海煤化,西部鑫宇、金色润盛等43个精细化工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建成投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强势崛起,在规上工业产值中的比重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五年间实现翻番,达到106户,工业经济的“底盘”更加坚实。
突出绿色转型,新能源产业“乘风又逐日”。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熔盐线性菲涅尔光热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凯盛大明攻克光热超白玻璃“卡脖子”技术并量产,玉门油田首个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运行,昌马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各类电力装机容量达719万千瓦,玉门正从传统能源基地向现代能源体系和绿色制造基地华丽转身。

改革攻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无事不扰,玉事有我”——在玉门,这句营商服务品牌口号已深入人心。连续6轮迭代推进营商环境改革,让这片投资热土磁力倍增,吸引着八方客商近悦远来。
五年来,玉门市委、市政府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行政审批改革方面,深化“五减一容缺”改革,审批时限在法定基础上压减95.5%,即办事项占比达99.7%,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最长11个工作日,“拿地即开工”“拎包入住”从愿景变为现实。创新“融信快贷”“化工贷”“科创贷”等多款短平快产品,累计发放贷款41.24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3159家。
在服务企业方面,建强用好“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站”“鸿雁加油站”三站体系,打造引才、育才、留才的全链条服务;推行“法治体检”进园区,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探索“财政+金融”模式,量身开发“化工贷”等供应链金融产品,精准滴灌,为企业“输血供氧”。

民生为本,幸福底色温暖明亮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五年来,玉门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将八成以上财力投向民生领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成了84件省市惠民实事,交出了一份温暖厚重的民生答卷。
坚持就业优先,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建成零工市场1家、零工驿站6家、就业服务联络站16个,织密就业服务网;“码上就业”平台高效运转,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活动精准对接,架起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暖心桥”。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1.16万人,年均输转农村劳动力2.5万人,创劳务收入8亿元,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根基牢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夯实发展“根基”。投资10.3亿元建成玉门一中新校区、四小、五幼等五所高标准学校,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调整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4所,教育资源布局更趋合理。玉门一中“强县中”项目全面实施,高考本科上线率由60.7%跃升至98.81%,实现历史性突破。获评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首批建成全省智慧教育示范区,教育已成为玉门闪亮的名片。
推进健康玉门建设,守护百姓“安康”。挂牌运行玉门市总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群众看病更方便、更省钱;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大楼等健康工程建成投用,“一核两翼”医疗资源布局初步形成,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显著,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