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苏黎明
近年来,会宁县紧扣“特色兴农”主线,围绕“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特色产业,通过合作社引领、科技赋能与农文旅融合,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振兴之路。
苹果产业:从“传统种植”到“品牌富民”
当下,会宁县头寨子镇的苹果基地里,红彤彤的果实缀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装筐,田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甘肃甘富果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两个种植基地,面积达2000余亩,今年预计产量1000吨。公司打破传统种植思路,引进“嘎啦苹果”“富士”“维纳斯黄金”等早、晚熟品种,实现了错峰上市,提升了产业效益。
通过持续加强品牌建设与技术改进,公司苹果品质与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带动周边10多家合作社共同发展,帮扶120户易地搬迁户与295户贫困户脱贫,今年还为1000人解决了就业,切实发挥了产业富民作用。
小杂粮产业:从“零散种植”到“集群发展”
会宁县土层深厚、光照充足,适宜小杂粮种植。如今,糜子、谷子等作物已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奏响了产业富民“新乐章”。
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种植谷子、糜子、荞麦等杂粮三四千亩,预计产量450吨。在生产车间,原粮经加工变为精装小米、荞麦面粉等产品,通过“线下+线上”销往全国,线上销售占比达40%。
合作社创新推行“科研单位+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技术支持,实现了从种子研发到销售的一体化发展。目前,合作社与2000多户农户签订订单种植合同,年底上门收购,保障农户收益。
未来,合作社计划扩大规模,引进高附加值品种,延伸产业链,带领更多乡亲把小杂粮做成致富大产业。
截至目前,会宁县小杂粮种植面积达13.37万亩,苹果种植面积2.6万亩,特色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