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苏海琴
黄河之滨,兰州南北两山层林叠翠、生机盎然。在全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省公航旅集团以国企担当凝聚生态之力,在G30连霍高速忠和至茅茨段扩容改造项目北侧980亩责任区内,打响系统化、科学化的生态修复攻坚战。截至今年10月底,该集团超额完成年度三大核心任务,以科技引领、系统治理的创新实践,为筑牢兰州北部生态安全屏障,交出了一份厚重翔实的绿色答卷。

高位统筹:锚定“国之大者”,凝聚协同合力
省公航旅集团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南北两山绿化工程作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生态保护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
项目启动以来,该集团所属建设单位多次赴兰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汇报对接生态修复总体思路与专项设计实施方案。经兰州市政府统筹部署,项目建设单位与兰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兰州市南北两山指挥部等单位深化协作,组建专家指导组,通过多轮联合“会诊”,形成常态化协同工作机制,为绿化工作注入专业智慧与制度动能。同时,省公航旅集团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指挥部统筹协调、项目部一线攻坚、专家组技术赋能”三级联动体系,实现组织上下贯通、执行高效有力、科技赋能保障的工作推进机制。
依托省市共建平台,省公航旅集团引入兰州大学院士专家团队开展深度技术合作。专家团队历经数十次实地勘察与系统分析,从土壤结构改良、水分精准调控,到草种优选配比、树种立体配置,系统构建起一整套科学高效的生态修复集成方案。这种“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实践模式,不仅凝聚起绿化工程的强大合力,更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国企服务生态大局的责任担当。
科技破局:创新治理路径,破解生态难题
面对兰州地区干旱少雨、山地陡峭的自然条件,省公航旅集团所属建设单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开辟生态修复新路径。
在施工效率提升上,针对陡峭山地作业难题,建设单位创新运用无人植保机集群作业模式,实现苗木精准投送与定根水一体化喷洒,工效较传统人工提升3倍,成功开创陡峭山区机械化造林的全新模式。在节水灌溉优化上,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智慧水务管理系统,将责任区科学划分为高、中、低耗水区,布设智能喷头1882个,打造“精准滴灌+智能调控”的高效节水网络,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35%,苗木成活率稳定在85%以上,为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式。
在生态系统构建与工程管理上,建设单位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树种选择突出乡土化、多样化,选用侧柏、刺槐等深根系乔木,搭配红柳、柠条等抗旱灌木,构建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工程推进创新实施“倒排工期+分区施工”模式,将980亩责任区划分为12个施工单元,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高效落地。
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该项目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退化林修复207亩,完成率111.9%;水利管网改造487亩,完成率124.2%。项目建设期间,累计540人次干部职工踊跃投身义务植树,“党员先锋林”“青年示范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爱绿、植绿、护绿”的生态理念蔚然成风,凝聚起共建美丽家园的广泛共识与行动力量。
长远擘画:巩固生态成果,筑牢安全屏障
省公航旅集团以持续行动巩固生态成果,为兰州北部生态安全屏障注入更持久的绿色动能。
2026年,该项目将重点推进水利管网新建与维修工程,新增覆盖150亩,构建“集雨、蓄水、保墒”一体化水资源循环体系;深化“适地适树”方案,建立土壤数据库,实现植被精准配置;拓展无人机在苗木监测、病虫害防治等多场景应用,进一步提升生态管护智能化水平。
同时,按照“两年提质增效、一年巩固提升”的管护计划,力争到2027年实现责任区植被覆盖率75%以上,碳汇能力年增长10%。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努力把该区域打造为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的可复制、可推广样板,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
青山不语,绿意作证。省公航旅集团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兰州南北两山间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国企力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