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10月30日,在静宁县界石铺镇大河村的旱作梯田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试验示范基地,两台收割机正穿梭于玉米秆叶之间。伴随着“咔嚓”作响的收割声,饱满的果穗被迅速卷入机身,金黄籽粒顺着输送臂倾泻而出,在运输车车斗中堆起层层细密的“金色波浪”。这些刚刚离田的玉米,即将被送往京首福种子站,开启一段“新鲜直达”的烘干旅程。

在甘肃京首福种业有限公司,一座崭新的粮食烘干塔正高效运转。金灿灿的玉米粒如流水般通过传送带进入塔内,经过精准烘干,水分被严格控制在国家粮食标准要求的14%以内,最终实现洁净入仓。
近年来,我省中东部地区在秋季经常遭遇连阴雨天气,导致玉米收获后难以晾晒,不仅增加了人工成本,还容易引发籽粒霉变,造成不小的粮食损耗。

“在省科技厅科技赋能计划项目的支持下,我们结合静宁县玉米生产实际,引进了玉米烘干塔。如今,玉米收获后直接送入烘干塔进行处理,补齐了这一关键环节,标志着当地玉米从种子种植、田间管理到粮食烘干的全产业链正式形成闭环。”甘肃省首批银龄工作室专家樊廷录研究员在烘干塔旁介绍道。
今年以来,静宁县紧紧围绕粮食稳产增收目标,已建成界石铺镇北山梁、三合北岔流域等11处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带和16处千亩示范点,引进玉米新品种18个。针对秋收季节连阴雨易导致粮食损失的痛点,当地积极筹措资金建成1座粮食烘干塔,同时调配6台穗收、粒收机械投入作业,全力推进“雨口夺粮、颗粒归仓”,为全年粮食丰收筑牢坚实防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