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山药缘何从“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2025/11/12 10:37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段睿珺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平凉山药看崆峒,崆峒山药看花所”。初冬时节,正是山药丰收的季节。走进崆峒区花所镇寺沟村山药标准化种植基地,挖掘机与采挖工人穿梭其间,挖采、清理、分拣、装箱、销售等环节有序进行……

  位于平凉市崆峒区东部川区的花所镇,平均海拔1200米,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天然砂土分布广泛。这片看似普通的黄土地,孕育出了位列“平凉三宝”之首的药食瑰宝——平凉山药。

  山药,作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上品药材”,在平凉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四百年时光流转,当地传统的山药种植方式已发生深刻变革。

  “以前种山药最头疼的就是地力问题,‘一年种山药,三年无地力’。”花所镇寺沟村党支部书记党海记忆犹新。如今,基地创新采用“山药+高原夏菜”轮作倒茬套种模式,利用浅根作物高原夏菜与深根作物山药的养分互补特性,实现“用地不耗地”的可持续种植。同时,通过珠芽育苗、深沟栽植、单片挂网、滴灌喷灌等全流程技术管控,让山药种植从“靠天吃饭”逐步走向“智慧可控”。

崆峒区花所镇信河村山药种植基地

  科技加持下,今年花所镇山药总产量预计突破350吨,亩产较往年提升近三成。饱满的块茎、绵密的口感,成为平凉山药最鲜明的品质标签。

  如今,这颗曾不起眼的“土疙瘩”,已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金疙瘩”。

  近年来,平凉市崆峒区花所镇按照“集中规划、多头引进、示范种植”思路,成立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累计投资800万元,引进经营主体5个,集中流转土地1014亩,联合建成千亩花所山药、高原夏菜轮作种植基地。依托光明产业服务中心,该镇持续保障化肥、种子、农具等产业发展要素,示范打造花所千亩山药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动花所山药产业体系提质升级,逐步打响“花所山药”地域特色品牌。

  “在家门口就能务工,一年能多挣近两万元。”在基地务工的村民黄明德笑着说。目前,山药产业已带动200余人次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达1.8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万元。

  为延长产业链、做精品牌增效益,平凉市依托“甘味”品牌培育导向,借助寺沟乡村旅游资源,探索“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融合模式,加大花所山药营销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立足寺沟文旅康养产业定位,做足做细山药深加工文章,积极研发山药粉、山药糕、山药脆片等深加工产品,不断满足多元市场需求,推动山药产业链条延伸壮大。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