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病人往上跑”到“医生往下走”——成县乡村群众就医的变革之路

 2025/11/12 11:15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白杨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清晨的陇南山区,薄雾还未散尽,成县红川镇中心卫生院口腔科的灯已经亮了。26岁的村民王娟正在接受县中医医院专家的龋齿治疗。“以前看牙得往县城跑,来回大半天,现在镇上就能治,太方便了!”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成县17个乡镇已成常态——曾经门可罗雀的乡镇卫生院,正借助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蜕变为群众家门口的“健康驿站”。

  破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把脉”

  “红川镇女性职工多,妇科需求大;山区村民牙病高发,口腔科得补上。”在红川镇中心卫生院,县中医医院帮扶团队正与卫生院医护人员梳理需求清单。这体现了成县“一院一策”的精准帮扶逻辑——不再“一刀切”,而是深入调研,量身定制特色科室建设方案。

  53岁的吕坝村村医郭慧霞见证了这场变革。她的卫生室从15平方米的土坯房,变成了80平方米的标准化诊疗间。“以前看病全靠经验,现在县医院专家每月带教,遇到复杂病例还能远程会诊,我们村医腰杆都硬了。”郭慧霞说。

  这样的精准也体现在资源下沉中。成县投入3460万元,为乡镇卫生院配齐DR、彩超等设备,建成五大区域医学中心,实现了“乡检查、县诊断”;制定了人员流动管理办法,每年下派700余人次医务人员激活基层。成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袁秋红下沉小川镇卫生院一年,带出了5名能独立操作心电图的基层医生,还帮助新增了慢性病管理门诊。

  暖心:从“被动接诊”到“主动上门”

  午后的阳光洒在徐志强家的堂屋里,成县人民医院专家李小平正翻着健康台账询问用药情况。59岁的徐志强患有高血压和脑脊液鼻漏,自从成县推行“巡诊服务按月全覆盖”,县乡医卫人员组成的团队每月上门,全程关注他的健康。

  “以前是‘病人往上跑’,现在是‘医生向下走’。”李小平说。在水磨沟村,巡诊团队刚为村民做完体检,就围坐在院子里讲解慢性病预防知识。截至目前,成县已组建24支巡诊队伍,累计入户服务485户,随访慢性病患者1189人。

  这份“主动”还体现在就医流程优化上。在成县人民医院,“先诊疗后付费”的标识格外醒目,村民就诊不用先交押金,出院时一站式结算。“以前住院得先凑钱交预付金,现在省心多了!”刚出院的村民潘新强说。

  扎根:从“输血帮扶”到“造血成长”

  在红川镇中心卫生院康复理疗科,28岁的医生钟璐璐正指导患者做康复训练。一年前,她还是个新手,如今已能独立为患者治疗——这得益于成县中医医院医师马长虹的“手把手”带教。“专家不仅教技术,还帮我们制定诊疗流程。”钟璐璐说。

  成县深知基层医疗的长久发展不能只靠“输血”,因此搭建了“下沉带教+上派进修”的双向通道:县级专家驻点带教,基层骨干到县级医院进修,每年有60余名基层医务人员通过进修提升技能。

  “造血”成效正在数据上显现:成县基层就诊率从25%升至46%,45个特色科室每年服务超8万人次。在秦岭南麓的群山间,曾经“各自为战”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如今拧成了一股绳,构建起“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康复回基层”的健康保障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