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跑者在脚步进入节奏、呼吸与心跳合拍时,思绪也逐渐归于“空白”,只剩身体与跑道的“对话”。然而,有一群跑者例外,他们的目光时刻关注着身旁跑者的状态,在跑步这项纯粹的兴趣中,他们依然无法、也不愿放下这份本能的守护,他们便是北京医师跑团。
北京医师跑团成立于2015年。十年间,这支队伍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拥有逾1400名成员的群体。回望一路走来的十年,跑团创始成员朱希山始终坚信,医师跑团的首要使命只有一个:救人。
在日前举行的建团十周年庆典中,朱希山介绍,从2007年到2012年,东京马拉松共有超过20万人次参赛,期间发生过数起心脏骤停,但没有一例死亡,这与赛事引入医生参赛者密切相关。这种“医生跑者”的理念启发了朱希山,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医生决定,把这种对跑者的守护,在国内赛道延续下去。
跑团成立之时,恰逢中国马拉松运动蓬勃发展。“那时候跑团特别多,大家拉一个群就能成为一个跑团。”朱希山回忆道。但现在许多跑团已经散去,而北京医师跑团不仅坚持至今,还在不断壮大。据悉,十年来,北京医师跑团参加各类比赛300余场,医师跑者参赛超过一万人次,成功救助心脏骤停跑者6人。
朱希山认为,这与医生群体的特质密不可分。他说:“我们跑团大多数人光大学就读了至少8年,长期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大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执着与韧性上,也体现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冷静与沉着。
领队马明太仍清楚记得跑团成立初期自己参与救助的一次经历。2016年他回老家参加大连马拉松,与队友王澍救人的举动被别人拍了下来,后来有人通过这张照片在当地媒体寻找这两位“好心人”。
“手术台上大多数是计划性的治疗,赛道上更有突发性,更需要急救知识和应变能力。二者相通的地方都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不同的‘战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都很有成就感。”马明太说。
另一位跑团成员王龙早在上学时就养成了跑步的习惯,他表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跑步,可以将枯燥的个人运动变得丰富多彩。相互鼓励和支持,不仅能让跑步过程更快乐,也是能够将这项爱好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王龙在不久前的北京马拉松上担任官方“320”配速员,他表示,在帮助其他跑者实现个人目标后,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虽然首要任务是按既定配速领跑,但跑者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比赛中若遇到跑者身体出现状况,我会毫不犹豫地暂停配速员职责,以医生的身份优先施以援手。”王龙说。
马拉松赛事因为医师跑者的存在,多了一份“安全感”,而跑团的不少成员也因为跑步自身受益。
北京密云妇幼保健院儿科医生张鹏前些年因为工作繁忙、作息不规律、偏爱甜食且运动量少,体重飙升,“甚至上三层楼都感到气喘吁吁”。出于对健康问题的警觉,他下定决心通过跑步管理身体。在结识跑团后,他的体重显著下降,个人精力变得更为充沛。
张鹏表示,作为医者还应该有向公众科普的责任。北京医师跑团通过出版科普书籍、发布日常跑步小常识,向跑者普及知识,内容涉及装备选择、赛前备战、跑后拉伸等方方面面。
在采访中,张鹏特地强调:“跑步并非适合所有人,建议大众在参与高强度运动前应进行心肺功能评估,避免为了盲目追求成绩而损害健康,这与跑步为了健康的初心是一致的。”
庆典中,一头银发的何萍格外引人注目。63岁开始跑马,如今72岁的她已从“根本不知道马拉松”的新手成长为多次完赛的资深跑者。“如果不是参加北京医师跑团,我真的坚持不下来。”
对于年过七旬的何萍而言,跑步本身就是挑战。“我第一次是偷偷跑的,家里人都反对。”说到此,她不禁食指抵唇,做了个“嘘”的动作。但一次次参加医师跑团活动,令她爱上了跑步。“当然,难免会有哪不舒服,那就放松一下,一边运动一边调理身体,不用拼速度、拼强度。你看,我这么多年不还挺好的吗?”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