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三张网” 为强省会提供水利保障——兰州市“十四五”水利事业发展综述

 2025/11/17 11:2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王云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云祥

  水脉连民生,实干铸担当。兰州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十四五”以来,全市水务系统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等工作,为全面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织密高效统筹的“水资源配置网”

  水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水利是产业振兴的根基。“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水利项目220项,完成水利投资109.68亿元,水利建设跑出“加速度”。

  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是兰州水利工作的一大亮点。2024年,兰州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8.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8.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1。在地下水管理方面,该市严格落实新一轮全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成果,全面开展工业企业、洗车行业及生活取水口排查整治,持续巩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成效。

  节水型社会建设多点开花。目前,兰州市已有6个县区被水利部评为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8家工业企业、19个高校校区分别获评省级节水型企业、节水型高校。水权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累计完成水权交易10笔,交易水量达29.2万立方米。2021年至2024年,兰州市累计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2项,有效提升了34.35万农村群众的供水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63%。红古谷丰灌区、永登县登丰中型灌区、榆中县三电灌区等一批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大幅提升了灌区粮食生产能力和节水效益。         

  筑牢安全可靠的“防洪工程网”

  防汛抗旱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兰州市始终将水旱灾害防御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分层次推进黄河干流、江河支流、中小河流及山洪沟道防洪治理,织密防洪安全屏障。

  总投资16.8亿元的兰州市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建成投用后,城区段防洪标准基本达到百年一遇,农防段防洪标准提升至十年一遇,黄河兰州段防洪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与此同时,该市累计投资17.82亿元,实施江河支流、中小河流及山洪沟道治理项目56项,治理河长达351.64公里,支流河道防洪能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以来,兰州市建成省市县三级视频会商调度系统、防汛视频监控系统、黄河兰州段防汛调度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四大系统,建设自动雨量、水位、视频监测站809个,为377个山洪灾害防治区村(社区)配备手摇报警器等预警设备2123套,实现“云中雨、落地雨、河中水”全链条、全方位监测,全力保障安全度汛。

  打造健康绿色的“河湖生态网”

  兰州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统筹推进河道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工作,持续擦亮“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

  “十四五”以来,兰州市四级河长累计开展巡河50万余人次,设立各级巡河护河员1388名、河湖管理保护志愿者430名,构建起多方参与的河湖管理保护格局,累计清理河道垃圾11.1万余吨、违规建筑2万余平方米,完成黄河干流兰州城区段27艘趸船整改,其中拆除餐饮趸船17艘、补办手续10艘,河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兰州市先后完成庄浪河永登县城段、湟水—大通河交汇段(一期)、永登县庄浪河苦水镇段、湟水西固区三江口段、蔡家河三川口—入黄口段、红古区湟水—大通河交汇段(二期)等6条(段)市级美丽幸福河湖创建,创建总长度达48.1公里,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步伐加快。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2021年至2024年,兰州市实施水土保持项目37项,完成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2.73平方公里,新修梯田5.15万亩,新建淤地坝7座,完成淤地坝除险加固8座。2025年,全市实施7项水土保持工程,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